嘉興秀洲:“吾鄰家園”探索社區治理新樣板

社區是基層治理和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如何實現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突破,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課題。日前,嘉興市秀洲區《“五社聯動”共建共治共享社區公共空間》案例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優秀案例,其中新塍鎮“吾鄰家園”社區治理創新項目以城鄉融合為切入點,通過資源整合、服務優化和居民參與,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成為“五群善治”工作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近日,在新塍鎮“吾鄰家園”新盛水岸站議事廳內,社區工作人員、物業代表、網格員與居民代表圍坐一堂,共同梳理一周內網格發現的問題及居民建議。與此同時,“吾鄰家園”其他功能空間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書畫愛好者揮毫潑墨,戲曲愛好者一展歌喉,棋類活動室內對弈正酣。居民鄒亞天是書畫室的常客,她感慨道,“這裡原本是我們小區的閑置用房,改造后增加了很多活動空間,可以畫畫、下棋、看電視。我們既能休閑娛樂,也能反映問題,社區工作人員會及時匯總上報解決。”
大家在議事廳梳理問題及居民建議。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盛水岸小區常住居民逾4000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達1000余人。過去,公共空間匱乏導致失地居民面臨角色適應困難、精神生活單調、歸屬感缺失等問題,社區治理挑戰重重。
如何破題?激發基層群眾“自治”活力成為關鍵。秀洲區孝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項目主任沈筠介紹:“‘吾鄰家園’的‘吾’取自新塍方言‘吾拉’,意為‘我們’。從選址到運營,我們在每個環節都充分尊重居民意願。”據悉,該項目通過居民協商,將社區嵌入式共享空間劃分為七大功能區,由社會組織分工運營。目前,“吾鄰空間”已形成7名主理人和60余人的“塍心共治官”自治隊伍。
這一創新模式還吸引了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項目通過社會眾籌,獲得多家愛心企業及個人捐贈的善款物資。居民更是自發參與牆面粉刷、物品搬運、裝飾品制作等工作,社區歸屬感顯著增強。
在“樂活舞台”空間,嘉興蔚藍藝術中心主理人劉寧介紹,“我們投入近2萬元用於空調、地板等設施建設,每周為困境家庭提供免費藝術課程。”目前已有7名困境兒童接受舞蹈、繪畫等定制課程,通過藝術療愈提升自信。
與此同時,“共富工坊”還成為困難群眾增收新平台。居民李阿金(化名)說:“過去靠種菜收入微薄,現在社區培訓我理發技能,既能服務老人,又能補貼家用。”該項目還孵化“節日兒女”社區照顧、“社區微動力”等9個微項目,涵蓋養老育幼、文化傳承、健康促進等服務場景。
截至目前,“吾鄰家園”已籌集專項基金40余萬元,聯動90余家公益伙伴與愛心企業、600余名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20余場,惠及居民超萬人次,成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肖赟、史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