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標准來了 層高、空間、配套都有新變化
杭州發布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

“好房子”應該怎麼建?小區人車分流、層高不低於3米、樓板厚度增加、全齡友好型活動場地……這些今后都將成為杭州品質住宅的“標配”。日前,杭州市建委正式發布了《杭州市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重新定義“好房子”的標准。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當前,人民群眾的‘住房觀’正在從‘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對具備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等屬性的品質住宅需求日益增長。我們在此前發布的《杭州市進一步開展住宅品質提升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配套設計《導則》,通過精細化的標准來進一步提升住宅品質。”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導則》將於4月1日起施行。
“好房子”住得“放心”
分戶牆厚度增至240毫米 樓板厚度增至120毫米
“立屋要有好梁柱”,房子的質量和安全是提升居住品質的前提,此次發布的《導則》畫下了多條“硬杠杠”。
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郭紀鴻是《導則》的主要編制專家之一。他表示,老百姓最關心的噪聲問題在今后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導則》明確,住宅分戶牆基層牆體厚度不應小於240毫米,陽台以外部分的現澆樓板厚度不應小於120毫米﹔與臥室相鄰的衛生間的排水立管不應貼鄰與臥室共用的牆體。
“一般而言,每增加一定的厚度和重量,隔音量會有所提升。”郭紀鴻介紹,以前牆體厚度的標准是200毫米,樓板厚度的標准是100毫米,“現在增加厚度后,能夠提升隔音效果,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隔音需求,同時房子也能更堅固。”
安全性,是“好房子”的核心要素。除了堅固的牆體、穩定的地基這些硬件基礎外,無障礙設施、安全防護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於“一老一小”群體,房屋設計需提供特別的安全保護,如安裝防護欄杆、防滑地板等。
“人車分流是必須的,我們提出要考慮出租、搬家、快遞、急救、垃圾清運等不同車輛的動線,減少對小區的干擾,保障老人和兒童活動的安全性。”郭紀鴻說,“我們還對擔架電梯做了規定。擔架電梯是可容納擔架的電梯,緊急情況下可以用於運送病人或傷者,以前12層以上才要求設置擔架電梯其實是不夠便利的,因此我們要求設置公共電梯的住宅,每居住單元至少設置1部擔架電梯。”
更多細微之處的安全性也被考慮在內。例如,住宅單元、架空層出入口要設置雨篷等防墜落安全防護措施,雨篷挑出長度不小於1.5米﹔適老化臥室應設置高低位報警按鈕﹔住宅戶內廚房應設置燃氣泄漏探測器﹔還對室內地面、室外活動場所地面、預留適老化改造條件的衛生間地面等的防滑等級做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好生活”過得“舒心”
室內預留適老化改造空間 室外布置多樣化活動空間
建設“好房子”,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居住體驗。“細節問題往往決定著居住體驗,也就是說要更好的‘歸家的感受’。”郭紀鴻說。
杭州貝殼研究院院長上官劍也表示:“目前,房子金融屬性有所退化,居住屬性更加重要。交通便利性、教育資源以及產品品質成為客戶買房最關注的3個點。老百姓期待的是既住得安心放心,又方便智能的房子。”
居住體驗如何更舒適?層高是很關鍵的因素。《導則》明確,住宅層高不應小於3米,戶型建筑面積不小於160平方米且設有地暖、管道式新風或集中式中央空調系統的住宅,層高不應小於3.15米(不含涉及特殊高度管控要求的建筑)。
“如今,中央空調、新風、地暖逐步普及,加上中國居民平均身高持續增長,大部分成年人伸出手臂都能達到兩米多,離房頂也沒多少空間了。房子‘長高’了,人在房間內的感覺會更加開闊,而且層高提高后,採光面增加,房間的採光效果也更佳。”上官劍表示,另外,杭州調整了建筑面積和容積率的計算方式,鼓勵做大陽台,老百姓居住的舒適感將大大增強。
關於空間的探索,不僅僅是層高,還有更多“一老一小”的場景。
未來品質住宅的架空層要在4米以上,且不能作為電動自行車充停場所使用,這也為設置居民活動場地、鄰裡交往空間和幼兒游樂設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導則》還要求,每套住宅至少應設置一間具備適老化改造條件的臥室,該臥室的門開啟后通行淨寬不應小於0.9米。“老年人使用衛生間會不方便,因此還需要在鄰近這間臥室的衛生間預留安裝安全抓杆的空間。”郭紀鴻介紹。
“好服務”更加“貼心”
引入先進智慧管理系統 配備專業優質物業服務
住上“好房子”,享受“好服務”,過上“好日子”,是老百姓的期盼。
在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第十院副院長孟藝看來,“好房子”除了房子本身的質量、安全、低碳環保以及公服配套設施外,還包含可持續運營和長效管理,也就是要有“好服務”。
“好服務”如何實現?智慧化的“好房子”將為百姓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高效。《導則》要求,住宅小區應通過設置智慧安防、智慧管家、智慧停車等智慧管理系統,打造智慧社區。
這種智慧化也體現在細節方面。例如,小區高層建筑設置高空拋物視頻監控設施,電動自行車集中充停、充換區設置具有熱成像感溫火災探測功能的攝像機,公共電梯採用防止電動自行車進入的監控智能分析措施等。
“通過人臉門禁直接進小區,房屋漏水或煙霧燃氣濃度異常時會自動報警,甚至隻需要一句語音指令,窗帘、燈具、空調等設備便自動開啟……我們調研發現,購房者對智慧化房子的需求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在設計房子時會盡可能把一些‘智慧元素’考慮進去。”某知名房企相關負責人劉女士表示,在“好房子”標准中增加智慧化內容,對於行業發展來說也是好趨勢。
物業服務好不好,后續維護到不到位,也是老百姓關注的問題。
“‘好房子’應該在交付‘前—中—后’全周期打造品質閉環,提升長期居住體驗。”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因此,《導則》也進一步引導對交付環節和物業運維的管理。例如,設計單位應配合建設單位編制住宅產品使用手冊,指導居住者正確使用房屋﹔應對電梯運行狀態進行智能監測,可實時監測電梯上行下行、開門關門、設備故障等狀態並實時報警和信息推送等。
老百姓對“好房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好房子”的內涵也會持續深化。未來,杭州市有關部門還將配套出台更多的政策保障措施,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