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杭州余杭:文化地標群重塑杭州新中心精神高地

2025年03月19日16:1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在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大走廊這片熱土上,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杭州國家版本館、徑山寺、玉湖、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等文化地標如群星閃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証地,余杭以良渚文化為內核、以民生福祉為支點、以產業聯動為動力,打造高能級文化地標集群,不僅重塑著城市精神高地,也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余杭范式”。

不止是建筑符號 更是文脈流動

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戴上“穿越時空”的眼鏡,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們耕種、制陶、祭祀的生活場景便躍然於眼前﹔在良渚博物院,通過AR眼鏡的縮放、旋轉、操控等功能,游客能夠360度全方位欣賞虛擬3D文物的細節﹔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借助光影技術,游客可以觀賞到宋代名畫《溪山無盡圖》裡的魚群“游動”於展廳……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地標的建設不止是建筑符號的呈現,更是一場“如何讓文脈流動”的深層實驗,其精髓就體現在空間敘事和“古今對話”。

徑山茶文化公園樣板段“夢山徑”。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徑山茶文化公園樣板段“夢山徑”。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底,余杭啟動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以廊道式發展串聯良渚、運河、徑山等文化資源,形成“一廊多核”的文化生態鏈。在此生態鏈上,首期十大工程啟建,十大圖景揭曉,夢山徑、玉湖等文化地標相繼落成。借助科技賦能和資源整合,這些地標打破了單體地標的孤立性,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再利用,良渚文化大走廊也由此成為了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活態”博物館。

不止是形象煥新 更是文化惠民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始終以民生為底色。2024年,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中的良渚5000+藝創園、徑山茶文化公園一期樣板段“夢山徑”、良渚文明循跡之旅步道等相繼建成投用,市民體驗文化活動的場景空間不斷豐富﹔11月,玉湖正式對外開放,首周接待量超40萬人次﹔在百丈鎮,溪口村串珠成鏈打造博物館群落,為全鎮帶動旅游收入超800萬元﹔黃湖鎮青山村的融設計圖書館收藏了竹編、漆藝等3000余種傳統手工藝材料樣本,推動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這種“送文化”和“產文化”的雙向奔赴,讓大走廊沿線鄉村也成為了文化地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渚玉湖。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良渚玉湖。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接下去,以良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程、良渚港綜合保護項目為代表的大走廊“十大工程”將滾動更新、加速推進,變成一個個群眾可觀可感的文化地標。良渚文化大走廊既著眼於高標准的文化場館,也注重鄉鎮村社的個性化需求,文化地標的建設既“重形象”也“重實用”,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文化惠民促進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不止是產業坐標 更是發展引擎

在數字經濟高地的背景下,良渚文化大走廊通過政策設計促成文化地標和產業發展的聯動,形成了“文化+”產業生態:在中國良渚數字文化社區,“索以文化”將AIGC技術應用到動畫制作,保持年產9000分鐘動畫的同時,單集制作成本大幅下降80%,推動行業降本增效﹔立足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運河文化和1000多年徑山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大走廊沿線豐富的非遺資源,催生出《俠客不行》《玉夢》等微短劇爆款作品,帶動劇本創作、影視拍攝等全產業鏈發展……

如今,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考古遺址與數字產業園毗鄰共生,宋代書畫的數字展陳與元宇宙企業攜手共進,非遺工坊和微短劇基地共享流量紅利。這種產業間的緊密聯動孕育出數字文博、國潮IP開發等新業態,使得文化地標成為創新產業的坐標和地基。2024年,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圍內累計招引落地重點“文化+”企業42家,新引進各類“文化+”人才38人,集聚規上文化企業54家、文化類國高新企業18家、文化類上市企業2家。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首展“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大展”。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首展“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大展”。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建筑符號到經濟動能,“保護創新—文化惠民—產業發展”的“余杭范式”正在加速運轉。此刻,良渚的陶罐紋飾正在轉化為流量密碼,大運河(杭州段)的古老航道上也澎湃著數字經濟的潮聲,這裡的歷史從未沉睡,五千年的文明積澱正成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高效引擎。(徐媛)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