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應該是助手,不應該成為教師的替代品
杭州:300多位語文老師聚焦AI作文評改教研

3月19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區內來自各校的300多位語文老師聚在一起,開展AI作文的評改教研。
有學校開展人機作文批改對比實驗
日前,紫金港小學五年級組語文老師開啟了AI批作文的初體驗。趁著學生第一單元的作文新鮮出爐,老師們抓緊熟悉批改流程,完成全校首批250余位學生的AI批改。
有老師對全班45篇作文的批閱報告和自己的評改做了對比,其中20篇與她的評分相似,10篇存在小偏差,還有15篇存在較大偏差,“有的作文分數過低,有的分數過高,后期我都進行了調整。”學校教研組組長林雅說。
令人意外的是,有的作文遭遇“拒批”,理由是“很遺憾,作文字數太少,AI批改功能無法提供有效的反饋”,並且隻給出了1分。對此,林老師覺得,“這個分數有點‘冷酷’,老師會打個基礎分10分,后續會對學生開展個別輔導。”
周偉平是該校資深語文教師,也擔任班主任。在AI批改前,她自己先批了一稿,然后讓學生們修改后再交給AI批改。通過兩次批閱的對比,她清晰地看到了學生們自我修改能力的提升,進步趨勢明顯。
一般情況下,修改后的作文再交由AI批改,高分不少。不過,她發現有兩篇習作的人機打分相差較大,且分數不升反降,“AI極為細致地揪出了每一處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問題,其細致程度遠超我的人工批改。”還有一篇習作,她在批改第一稿時極為欣賞地給出了29分,可在其他同學第二稿有10個29分的情況下,AI卻隻給了28分。“AI指出文章中事例之間銜接生硬,需要增加過渡語來使故事更流暢,這確實為學生的進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周老師說。
不過,文章中學生那種對老師的推心置腹、促膝長談般的溝通感,以及清新獨特的文筆表達,是AI難以完全理解和評判的。例如,學生在文中將“小鳥死去”描述為“小鳥去廣寒宮了”,語言俏皮生動﹔開頭“我”的成長是在弟弟出生之后“被迫”成長的表述,讓老師從中洞察到學生在學校有時莫名生氣的原因,進而能夠更好地給予關愛和撫慰,實現“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情感理解和人文關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周老師感慨。
利用AI工具讓教學更有溫度和深度
拿到批閱報告后,學生們在家校聯系冊上寫下了使用反饋。某班的調查數據顯示,一半以上學生和家長認為,AI批改和老師人工批改要相輔相成,不能完全迷信和依靠AI。
某班級語文老師也對學生回家修改作文的時間做了統計,其中4人用了20分鐘,35人在40分鐘內完成,速度比之前快了許多。從學生的第二稿批改來看,有部分學生是直接照搬AI提供的問句,也有學生對AI的建議完全不採納。
主導這項工作的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紫金港小學黨總支書記鄭雪琴表示,對AI批改作文,她始終保持樂觀且謹慎的態度。跟著老師們將自己批閱的結果與AI做了比較后,鄭雪琴認為,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場探險,AI就像一個北斗導航儀,而老師則是那位經驗豐富的向導。老師靈活運用AI進行智慧評改,讓學生從“模仿”走向“創造”,追求個性化的話語表達,從完成任務的需要變成真情抒寫的需要,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讓知識從“工具”變成“體驗”。這種溫度和深度,是AI無法提供的,也是老師的專業體現。
在3月19日下午的AI作文評改教研活動中,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業內人士以及在場語文老師們的認同。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研究員鄭少艾認為,技術在課堂當中應該成為教師的助手,不應該成為教師的替代品,教師應該將更多精力用在作文的創意表達以及真實情感的表達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批改能力。學校應該定期評估AI評改的效果,並根據評價參數等指標做出調整和修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