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火車”串起九村振興路
寧波余姚四明山區創新開展“紅鋒共富”黨建聯建

“嘀嘀……”春日的四明山腹地,油菜花海隨風翻涌。3月19日,在寧波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門口,一輛漆色鮮亮的“復興號”小火車鳴笛出發,這趟串聯橫坎頭村與周邊汪巷、甘宣等村庄的“共富專列”,載著滿滿當當的游客,駛向四明山老區的“春天”。
“荷花咖啡上新咯!”首站汪巷村,眼見著小火車上涌下人流,“巷裡咖啡”店主李秋萍迎出門,遠遠地高聲吆喝。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李秋萍笑呵呵念叨。正是看中小火車帶來的游客,2024年6月,她在村裡開出一家咖啡館,每到旅游旺季,每天至少能賣出50杯咖啡,“顧客最多的一天,我連咖啡杯都不夠用了!”
說話間,不少游客已迫不及待扑向戶外樂園,攀岩牆,滑草坡,體驗捉泥鰍、釣小龍蝦的樂趣……一片歡聲笑語。
“下一站是甘宣村,那裡大溪農場的月季足足有1萬多盆呢,一定要去看看。噢對,還有大棚藍莓,交關甜(寧波方言,意為很甜)。”一旁,正在擦拭農具的村民王大伯,熱情地當起“義務解說員”,眼角的笑紋裡,流淌著對家鄉發展的自豪與滿足。
這趟全程6.8公裡的小火車,不僅僅是一條觀光線路,更承載著四明山老區村庄黨建聯建、共同富裕的密碼——它將各村的特色項目巧妙地串聯起來,充分發揮各村優勢,提高整體效益。
“跑完一圈,車票50元進賬,收益幾個村共享。”橫坎頭村黨委副書記邱民波算了筆經濟賬:僅此一項目,2024年,橫坎頭村就為“鄰居”汪巷和甘宣兩村帶來10多萬元收入。
四明山腹地星羅棋布著許多“小而散”的村庄,這些村庄一直以來苦於體量小、力量弱,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像橫坎頭曾守著紅色資源卻留不住客,汪巷有狀元文化卻缺運營團隊,甘宣水果品質上乘卻打不開銷路。能否將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的若干村“攥指成拳”,打出發展強大合力?
為破局,2018年橫坎頭村黨委牽頭開展“紅鋒共富”黨建聯建,創新“1+5+3”聯建機制,以1個村為核心,吸納周邊5個行政村為主要成員,引領帶動3個行政村,通過組織共建、產業共育、人才共培,將分散資源整合成發展矩陣。
“這不是簡單的物理連接,而是化學融合。我們黨建聯建機制下設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6個專班,每月召開‘發展諸葛亮會’。”邱民波展示著“紅鋒資源雲圖”:橫坎頭輸出品牌管理,汪巷開發戶外運動,甘宣主打農事體驗……各村按資源稟賦認領“特色站點”,專業運營公司統一調度。
在頑酷自然探索大樂園裡,工作人員張敏正在調試攀岩設備。這個由“發展諸葛亮會”孵化的項目,選址兩村交界處,既能承接橫坎頭核心景區溢出的客流,又能盤活汪巷150畝閑置山地,利用山地落差開發攀岩、滑索等項目,周邊5個村庄紛紛注資入股,每年營收的20%用於分紅。
“我們春節期間單日營收最高突破5.2萬元,帶動周邊民宿連續15天滿房。”張敏翻著台賬,手機裡預訂信息仍在不斷彈出。
“小火車”開起來了,游客資源就流動起來了,為“留量”,大家各顯神通,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正被激活。
在“紅芯”植物工廠裡,海歸高管蔡慧動動手指頭,“種”下今年新一茬水培蔬菜。眼前,10多厘米厚的“全四季科技種植栽培床”上,“躺”著綠油油的菠菜、小青菜,一年能收割19茬至20茬。
蔡慧是余姚本土企業引入的海歸創業團隊成員之一,兩年前,“紅鋒共富”與銀行、企業等簽訂共富共建合作協議,蔡慧被引進村裡籌建植物工廠項目,以科技賦能農業,一年能種出70多種果蔬。“一手接種植訂單,一手接待游客,農旅融合,畝產值能達到二三十萬元,解決當地3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蔡慧說。
像這樣,康養基地、天幕親子樂園、標准化滑草場……“紅鋒共富”已孵化出十余個特色農業項目。“共富列車”飛馳,一路看盡“浙東紅村”蓬勃而起的“綠富美”新業態。據悉,2024年全體聯建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2500萬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