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看,“一米視角”裡城市長這樣(體驗·民生一線觀察)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孫超、范昊天
2025年04月11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米高度”,是孩子們視角的高度。從“一米視角”出發,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體現,有利於為廣大兒童茁壯成長營造更好發展環境。為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各地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成效如何?記者深入浙江杭州、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進行了採訪。

——編者

  在醫院,童趣隨處可見——

  讓孩子快樂就醫

  在浙江蕭山醫院兒科病房內,3歲多的忻忻(化名)拉著媽媽的手,沿著過道散步。不用抬頭,她就能看見牆上活潑可愛的小獅子彩繪在和她“打招呼”。

  與印象中哭鬧聲不斷的醫院兒科不同,浙江蕭山醫院的兒科病房顯得安靜而溫馨:粉色、淡黃色的牆面上,各種卡通圖案吸引著小朋友的目光。床和桌子邊沿也都特意做成圓角,避免磕碰。

  “西瓜阿姨,我來嘍!”早上,忻忻來找莫曉藍護士打針,病房門口的牌子上,貼著一個大西瓜。莫曉藍說,每天她都會化身孩子們的“水果朋友”。

  “來,先做個美甲。小貓咪、小兔子,你挑一個。”為了緩解孩子緊張情緒,莫曉藍將卡通貼紙貼在忻忻的指甲上。忻忻打完針,又得到鼓勵,選了一張葡萄貼紙貼在莫曉藍的工作牌上。旁邊,還有別的小朋友貼的葡萄、橙子和小蜜蜂貼紙。

  忻忻說,病房裡的醫生還准備了小桌板,自己想畫畫的時候,“西瓜阿姨”會送來紙筆,而她的願望,是自己的畫也可以貼在樓道裡的兒童創意作品展示區。那裡,有一幅兒童作品畫著小動物和鮮花,右下角還有一行小字:“謝謝醫生叔叔和護士阿姨治好我的病。”

  在醫院大兒科主任王蠻蠻看來,建設兒童友好醫院的用心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上,更藏在諸多服務細節裡。比如,孩子基本由家長帶來看病,晚上和節假日時段更為集中,這個時候醫院便會投入更多醫護力量。

  從2022年建設兒童友好醫院至今,王蠻蠻親歷了醫院的變化:“以前的兒科診區比較狹小,如今不僅增加了就診面積,布局也重新調整,能夠更好呵護孩子成長的全生命周期。”2024年,醫院門診患者滿意度提升至93.37%。

  這樣的兒童友好醫院正越來越多。自2022年入選國家首批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名單以來,杭州已打造118家兒童友好醫院,實現各縣(市、區)全覆蓋。

  在托育班,呵護專業細心——

  培養孩子習慣能力

  “小朋友們來洗手,我們吃點心啦。”隨著湖南長沙市江山帝景幼兒園托育班主任劉艷鵬的一聲呼喊,兩歲多的伍易與小伙伴們雀躍著回到教室。

  放低身子,目光平視,跟著伍易一路走,能發現這家兒童友好托育園用心不少——課桌椅更低矮,扶手更寬大,牆上貼著哪些孩子分別對什麼食物過敏的提示貼,衛生間還有特制的坐便器……“嬰幼兒是‘最柔軟的人群’,托育服務在疾病預防、膳食配置等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幼兒園的配置,必須更加細心。”園長劉穎說。

  學士街道學錦社區黨總支書記梁岳介紹,江山帝景小區有居民1.3萬多戶,過去缺乏高質量的托育機構,許多家庭都希望能讓3歲以下幼兒入托。居民有需求,幼兒園也有意願。去年9月,這裡開設了托育班,設有60個托位。

  劉穎介紹,一個托育班至少配備兩名幼教老師、兩名保育員,老師不僅需要教師資格証,還要有育嬰師証。“辦學成本比幼兒園高,但作為普惠服務,托育班收費卻不能太高。”湘江新區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處處長易新說,“為滿足居民對托育服務的更高要求,必須凝聚各方力量。”

  據介紹,長沙市正在建設“15分鐘托育服務圈”,每個托位都有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托位總數已達4.37萬個。得益於政策支持,江山帝景幼兒園托育班的托育費加伙食費為每月1580元,僅比幼兒園費用高200多元。

  在多方考察的基礎上,江山帝景幼兒園構建起“生活即教育”的托育理念,著力培養幼兒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我們總結了一批適合托育班孩子的游戲活動,比如給小椅子‘穿衣服’、夾豆子等,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很多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增強了語言能力。”劉艷鵬說。

  在長沙,兒童友好不止於托育。當地提出要以“六歲靈感看城市”,加快推進兒童友好城市試點建設,目前全市共認定62所兒童友好學校、100家兒童友好企事業單位,設立了77個勞動與實踐教育基地、200多個母嬰關愛室。

  在社區,體驗多彩活動——

  與小伙伴共度幸福童年

  走進位於湖北武漢市洪山區張家灣街道農科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微型種子科普館,瓜果茄類、水生植物、糧食作物的種子被精心擺放在玻璃盒裡,一按按鈕,屏幕上便會播放各類種子的科普視頻。

  “在這裡,我們可以學習不同種子的生長習性,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陳義甜小同學說,“我還經常約上小伙伴,到社區的‘一米菜園’裡體驗耕作的樂趣。”

  作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支撐,兒童友好社區關乎孩子們踏出家門的幸福“第一步”。武漢市公布的首批15個兒童友好社區名單中,張家灣街道農科院社區便是其中之一。

  “過去,小區存在房屋老舊、道路老化等問題,也缺乏安全的兒童游樂場所。”農科院社區黨委書記、婦聯主席徐秋思介紹,社區聯合共建單位,對社區公共空間和閑置房屋進行改造,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增設兒童圖書室、種子博物館,在周邊開辟“一米菜園”等親子活動區,為兒童提供多樣的娛樂和學習場所。

  “城裡的孩子較少親近鄉野,缺乏機會體驗糧食、蔬菜等食物是怎麼來的。”家長譚丹感慨,農科院社區有豐富的農業科普資源,親子可以共學農業知識,體驗生活樂趣,感受家門口的家庭教育公益服務。

  去年底,農科院社區2024年度兵擊運動公益課堂第二期第十次課程收官。小學員李宸峻一次不落,參加了全部課程,在武漢科技大學武術協會大學生志願者的指導下,已能像模像樣地耍出一套帥氣的苗刀刀法。“我不僅學到了技法,還鍛煉了身體和意志,對傳統武術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宸峻說。

  目前,武漢市已認定20個兒童友好社區。武漢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項目賦能、打造樣板,指導全市各社區聚焦“小切口”,從空間營造、服務體系、文化建設、兒童參與等多維度出發,形成一批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不斷提升社區兒童的幸福指數。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19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