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農田裡興起“科技范兒”

溫州樂清: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春耕生產

孔麗琴
2025年04月17日10:28 | 來源:樂清市融媒體中心
小字號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進入春耕關鍵期,溫州樂清各地通過使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實現智能化工廠育秧、機械化農田插秧,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

4月14日,石帆街道大林村的農田裡,高速插秧機正在田間穿梭,伴隨著機聲隆隆,嫩綠的秧苗隨傳送帶精准“落位”水田,均勻整齊。轉眼間,稻田裡嫩綠的秧苗隨風搖擺,煥發著勃勃生機。

“這是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隻要把育好的秧苗盤放置在設備上,農戶不用下地,一天能完成50畝的水稻插秧工作。”樂清市一家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陳德勝告訴記者,過去農戶常用的機械插秧技術主要是毯苗機插技術,該技術隻能培育小苗,一旦秧苗個體過大,插秧效率下降,將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但小苗抗低溫能力弱,遇低溫等不利天氣易發生凍害,因此經常出現機插后再人工補苗的情況,費時費力。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該中心打造水稻智能育秧生產線、暗室催芽室,引入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實現缽苗栽插技術。由於缽體帶土,可培養出大齡秧苗。而大齡帶土秧苗抗低溫能力相對較強,可提前移栽且成活率高。該技術的推廣不僅促進了早稻的豐產穩產,也為當地農田“一年三收”爭取了時間。

新農人,金扁擔,種地不是舊模樣。如今,在農業“雙強”行動引領下,越來越多樂清農業人告別傳統耕作模式,借力新技術、新農機,為全年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打下扎實根基。據悉,樂清已連續4年每年新增農機具超過1000台(套),全市水稻、小麥、油菜三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1.7%。

樂清的田間地頭還有不少“黑科技”。在翁垟街道西門村的一家農事服務中心,一輛無人駕駛插秧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隻見操作人員完成定位和調試后,將秧苗盤放在栽秧台上,通過儀器遙控,插秧機便在田間栽下一行行整齊的秧苗。

“過去至少要兩個工人,一人開車一人插秧,現在通過‘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無人駕駛插秧機可以做到自動規劃插秧路徑、自動避障、掉頭和轉彎,保障作業全程安全。”中心負責人陳丹介紹,有了科技加持,插秧可實現精細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作業,不僅降低人工成本,還能提高水稻畝產經濟價值。

年輕力量的加入將科技引入農業,讓農田作業更輕鬆、更精准。目前,該市有各類新農人4000余人,其中直接參與水稻生產的新農人近150人。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