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蒼南:以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活力

4月16日,溫州市蒼南縣“咱村有變化”文化特派員項目路演活動舉行。14位縣級文化特派員帶著精心打磨的文化項目齊聚一堂,集中展示近一年來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成果。
自浙江於2024年起推行文化特派員制度以來,蒼南縣積極響應,推動文化資源下沉鄉村。經過9個多月的實踐,文化特派員已成為激活鄉村文化活力的“生力軍”。路演現場,14位文化特派員以“五張圖講好故事”形式,在6分鐘內生動呈現項目實效。從非遺技藝傳承到文旅融合創新,從文化資源挖掘到產業轉化探索,每個項目都精准對接鄉村需求,展現出文化特派員“一專多能”的特點。
“宣傳漁岙之美,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漁岙,那我作為文化特派員的工作就成功了。”活動現場,派駐大漁鎮漁岙村的文化特派員洪濤分享漁岙村的點滴變化,通過一張張照片,展示以文惠民、以文潤村的美麗圖景。
從臨崖咖啡屋的落地,到均瑤勵志館被評為市級干部培訓教學點,洪濤圍繞文旅融合幫助漁岙村綻放獨特魅力,讓村民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生活。
在非遺傳承領域,派駐宜山鎮的文化特派員葉文運將“指尖非遺”項目植入社區,通過夾纈、剪紙培訓,讓傳統技藝在居民指尖“活”起來。“非遺不能束之高閣,隻有融入生活才能傳承發展。”葉文運的項目已吸引數百名學員參與,非遺文化正通過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專家下沉指導提升項目專業性,本土人才深度參與確保落地可行性。南宋鎮黨委委員申瑤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鎮的文化特派員黃友斌幫我們梳理了文化資源,通過自己的資源和平台幫我們做了很多推介和推廣,這就是文化特派員制度的魅力,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文化特派員用實踐証明,文化的力量無需宏大敘事,需要的是扎根泥土的真誠。路演活動中,他們以項目為媒,在互學共鑒中凝聚共識,這些經驗將成為更多鄉村走上振興之路的“他山之石”。
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文化特派員將繼續謀劃資金活水澆灌特色項目,深挖本土文化基因,讓老手藝、老建筑、老故事成為鄉村振興的“無價之寶”,以更開放的視野推動跨村聯動,讓“文化盆景”連片成勢,帶動蒼南鄉村齊赴共富之路。(李靜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