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蔡浙飛——

推動傳統戲曲藝術傳承創新(人大代表在基層)

人民日報記者 葛孟超、劉軍國
2025年05月08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看到那麼多海外觀眾喜愛越劇,我們發自內心地高興。”

  去年10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訪問法國,以愛情故事為主題專門為法國觀眾創排了經典折子戲。看到外國觀眾的熱烈反響,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蔡浙飛由衷感嘆。

  盡管演出工作十分繁忙,身為全國人大代表,蔡浙飛始終在關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推動傳統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

  帶著5個劇目走進國內15個城市開展30余場演出,與4萬余名觀眾實現相約在舞台、相見在劇場的雙向奔赴……

  梳理消化巡演採風收集到的觀眾反饋,蔡浙飛一頭扎進了創作中:與團隊一起,對第一個現代戲《錢塘裡》進行細致的加工與提升﹔創新重構“紅樓夢”這一經典題材,創作出青春越劇《我的大觀園》,浙江杭州首演引起轟動……

  去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演出總場次超過250場,創下歷年新高。

  “越是‘火爆’,越要靜下心來思考。”在蔡浙飛看來,推動傳統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需要從業者在創作中實現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審美需求的共振,“在主題上,拓寬傳統戲曲主題版圖﹔在表演上,堅持‘一戲一格’,緊跟時代審美﹔在傳播上,適應全媒體時代不斷創新的傳播形式。”

  “流量”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這些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憑借扎實的表演和創新的表達,劇團的年輕演員們在網絡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絲,其中以過去並不了解越劇的年輕觀眾為主。

  “現在戲曲觀眾逐漸年輕化,未來如何創作出更多精品,留住這批新觀眾,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全新課題。”蔡浙飛說,“無論是劇本的改編、舞台設計的創新,還是音樂、唱腔的革新,這些變化都為戲曲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受年輕人歡迎的‘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為例,沉浸式的觀劇模式讓觀眾、演員和劇目成為一個整體,有效拉近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今年全國兩會上,蔡浙飛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戲曲人才培養、利用非遺影響力推動文化傳承與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戲曲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當前,我國戲曲人才培養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年輕演員缺乏一些全國性、權威性較強的平台展示自己,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建議出台一些專門針對年輕演員的激勵措施,吸引更多年輕人才關注並投身到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中。”蔡浙飛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