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嘉興境內已記錄到野生鳥類400種

龔思雨、程普
2025年05月22日08:55 | 來源:嘉興日報
小字號

“它飛過時,金屬藍的羽毛在雨幕裡閃了一下。”近日,嘉興市鳥類觀測迎來歷史性時刻:經浙江野鳥會與浙江省北師大南湖附屬學校教育基金會鳥類名錄編輯組專家確認,嘉興境內觀測記錄到第400種野生鳥類——小仙鹟。

這一發現恰逢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夕。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正與嘉興生態保護成果相呼應,並在小仙鹟金屬藍的羽翼間得到生動詮釋。

小仙鹟的現身印証了嘉興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也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暴雨中的“林間精靈”

據了解,小仙鹟的發現地位於嘉興市海鹽縣秦山核電站附近。5月15日,當地觀鳥愛好者蔣聰怡在觀鳥過程中聽到了疑似小仙鹟的鳴聲,遂進行了錄音,經音頻比對分析,認為符合小仙鹟的鳴聲特點,很快浙江野鳥會專家也確認,這的確是小仙鹟。

據了解,這是嘉興市首次記錄到小仙鹟,並且是嘉興市記錄到的第400種野生鳥類。

5月16日中午,面對陰雨天氣,觀鳥愛好者褚偉根冒雨進山,在暴雨中堅守半小時后,終於捕捉到這隻“林間精靈”停留樹枝的珍貴畫面,並且確認它是一隻漂亮的雄鳥。據褚偉根回憶,這隻小型鳴禽異常活躍,“在樹冠層快速移動,每次停留不超過10秒”。

小仙鹟,體長11至13厘米,雄鳥深藍色帶閃輝斑塊,雌鳥褐色。棲息於中高海拔森林,以昆虫為食。分布於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屬“三有”保護動物。此次嘉興市發現系小仙鹟在華東地區極為罕見的觀測記錄,也是該物種在浙江省最靠北和最靠東的一筆記錄。

遷徙鳥類的“生命驛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嘉興市公布的400種野生鳥類名錄中,海鹽以360種居首位,佔全市總數的90%,其中國家二級及以上保護鳥類有76種。

海鹽縣恰好處於中國三大和世界八大候鳥遷徙帶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重要節點,鳥類資源極為豐富,是眾多鳥類遷徙途經及棲息的重要區域。每年,超160種、數量達數十萬羽的亞歐鳥類會在此中轉停留,當之無愧成為全國候鳥最佳觀賞地之一。

嘉興獨特的丘陵—濕地復合地貌為遷徙鳥類提供了理想的“生命驛站”。海鹽南北湖風景區單日最多觀測到32批次猛禽過境﹔嘉興港區監測記錄顯示,每年春秋兩季途經候鳥最多達59種,其中包括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些數據印証了嘉興在候鳥遷徙生態鏈中的關鍵地位。

從物種保護到系統治理

豐富的鳥類資源,既是大自然賜予的珍貴禮物,也是生態環境優良的生動見証。如何長久守護這一方“候鳥驛站”,便成了海鹽思考與行動的課題。

保護候鳥,僅靠規劃還不夠,執法監管同樣重要。海鹽縣建立起野生動物保護制度,融合“林長+警長”工作機制,加強與公安、檢察、綜合執法等部門的信息共享、資源共用與問題共治。

“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關鍵部分,是大自然的珍貴饋贈,每個人都應成為守護者,讓它們與人類共享藍天和清新空氣。”海鹽愛鳥志願者陳其昌表示。

陳其昌在近40年的教書生涯裡,利用課余時間鑽研鳥類知識,建成一座“鳥類博物館”。如今,他雖已退休,但仍在學校為孩子們講解鳥類知識,在自己的“鳥類王國”中傳播知識、奉獻光熱。

“鳳翎禾城”作為嘉興市野生鳥類保護志願者平台,聯合當地生態保護力量持續開展鳥類觀測工作,150余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曾發現中華仙鹟等多個浙江省新記錄到的鳥類。

嘉興各地創新保護措施協同發力,從南北湖生態義警的日常巡護,到平湖的司法保護基地,再到嘉善的AI識別系統,構建起全方位的鳥類保護網絡。這種政府主導、科研支撐、全民參與的生態治理模式,正在將嘉興打造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范樣本。未來,嘉興將通過“濕地—森林—城市”多維生態網絡構建,讓“候鳥驛站”升級為長三角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生樣本,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的全球命題提交區域性實踐答卷。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