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5平方米裡的城市溫度

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
2025年05月23日07:29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晨昏交替,車輪飛轉。流動新就業群體的身影,似城市肌體的“末梢神經”,在鋼筋水泥的縫隙中傳遞著現代生活的每一份期待。

“以前等訂單,無論刮風還是下雨,基本是在外面待著。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避風港’。”在杭州城西銀泰商圈“祥符驛·小哥驛站”內,快遞員李武龍邊接飲用水邊說。

李武龍口中的“避風港”,正是這座佔地僅25平方米的“祥符驛·小哥驛站”。空調驅散疲憊,微波爐溫熱冷飯,充電樁續滿能量……該驛站以24小時開放的姿態,成為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的“全天候港灣”。

“祥符驛·小哥驛站”。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祥符驛·小哥驛站”面向新就業群體全天開放。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從歇腳地到綜合服務站

走進“祥符驛·小哥驛站”,桌椅、冰箱、醫藥箱等基礎配置一應俱全。這裡除提供飲水、充電、應急藥品等基礎服務外,還包含法律咨詢、技能培訓等增值服務。

作為杭州城西首家24小時開放的小哥驛站,其成立源於社區網格員的一次基層治理調研。僅城西銀泰周邊,每日便有500余名外賣員、快遞員流動,他們長期面臨停車不便、休息場所匱乏的困境。

“在解決新就業群體困難的同時,我們希望做更多‘加法’賦能驛站。”阮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孫菁說,通過多次調研后,阮家橋社區決定為小哥設立驛站,將基層治理和黨群服務相結合,不僅解決戶外勞動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停車難”等現實問題,更通過精細化服務與創新管理模式,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您好,我來拿體檢卡。”趁接單空隙,快遞小哥田博直奔工作櫃台。

免費體檢暖人心。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免費體檢暖人心。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好的,體檢日安排在5月20日至5月24日。”“小哥驛站”工作人員沈小蘭雙手將體檢憑証遞上。

拿到體檢憑証單,田博看到體檢內容包含血常規、心電圖、甲狀腺超聲等各項檢查后,不禁感慨,“這還是我第一次做全身體檢,而且不收費,‘小哥驛站’太貼心了。”

多元參與的可持續之道

送溫暖、免費義診、心理咨詢、免費觀影、外賣行業培訓……阮家橋社區黨委牽頭,鏈接職能部門、社會組織、轄區企業等資源,組建10支專業服務隊伍,推出“暖新十惠服務”,涵蓋“食、醫、住、行、學、育、資、安、樂、業”十大領域,進一步升級服務內容。

“捐贈愛心飲料兩項、防晒冰袖50套、數據線130根、電影票60張。”沈小蘭拿出活動登記本介紹了驛站建成后小哥享受到的各種暖心關懷。過陣子,天氣熱起來,沈小蘭會每天煮清涼茶,幫小哥解暑氣。

“我們有專門的溝通群,去社區食堂吃飯還能打五折,一葷兩素只要九塊九。”外賣快遞員薛紅超說,“小哥驛站”建成后,他喜歡在附近接單。

“小哥”在驛站進行短暫休息。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小哥在驛站進行短暫休息。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環衛工人王阿姨說:“以前只能在樹蔭下躲太陽,現在吹著空調歇腳,干活都有勁兒了。”

從事多年理發行業的志願者周偉法,每月20日來到驛站免費為小哥理發。“不用憑証,只要是穿著工作服,都可以過來免費理發。”他希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驛站可以越辦越好。

學生志願者為“小哥”送上夏日清涼。

學生參與志願者服務,為小哥送上夏日清涼。阮家橋社區供圖

“小哥驛站”想要辦得長久,少不了巧思。除了聯建單位和企業贊助外,日常運營涉及水電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你看,為了方便小哥節省電瓶車充電時間,我們引進了共享換電櫃,並且進行資源置換,我們不收場地租金,他們承擔驛站水電費。”孫菁介紹道。

雙向奔赴的城市共生

“小哥驛站”的成立,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基層治理觸角的智慧延伸。

成立以來,驛站引導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發揮走街串巷的職業優勢,組建環境整治隊、平安建設隊、文明引導隊等5支隊伍參與社區基層治理,使小哥們逐步轉變成為社情民意的“信息員”、精神文明的“宣傳員”和服務群眾的“志願者”。目前,已有50名小哥參與其中,累計開展治理行動6次。

“小哥”參與巡河護河行動。阮家橋社區供圖

小哥參與巡河護河行動。阮家橋社區供圖

您的一次留意,可能挽救一個家庭﹔您的一次上報,可能消除重大隱患……在門口,祥符街道“移動哨兵”招募信息引人注目。

“今年,我們邀請小哥充當基層治理‘前哨’,在工作中發現線索、及時上報。”阮家橋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國中介紹,在日常送餐過程中,如果小哥發現安全隱患、電信詐騙等社會亂象,可以線上提供現場照片、簡要描述、具體地址等信息,線索一經核實,會給小哥發放獎勵。

相較於入選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點、獲評浙江省總工會“標杆型工會驛站”等,意見簿上的一句句“便捷貼心”“服務非常滿意”“五星好評”留言更觸動人心,讓這一方25平方米的驛站折射出杭州這座“數字經濟第一城”對新就業群體的深度共情。

從解決基本需求到賦能社會參與,從單向關懷到雙向奔赴,這裡見証了新就業群體從“城市過客”到“治理主角”的轉變。未來,隨著更多智能化、社會化資源的注入,這一方小小的驛站將繼續書寫溫暖故事,成為杭州“溫暖城市”建設的生動注腳。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