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揚子鱷

天剛破曉,葉福龍便騎著電瓶車從家裡出發了,沿著規定的巡查線路,一趟下來大概需要兩個小時。
這樣的巡查,一天需要兩次,雖然有些辛苦,但64歲的葉福龍樂此不疲。
老葉家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昌橋鄉境內,有著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橋片區。作為生態巡護員,他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守護揚子鱷。
宣城市涇縣昌橋鄉,調查人員夜間開展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因其主要生活在長江(揚子江)而得名,迄今已有2億多年歷史,有“活化石”之稱。
“雖然咱沒啥文化,但一想到守護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心裡便有了滿滿的自豪感。”老葉笑著說。
自2019年9月擔任生態巡護員以來,老葉每天都按時巡查。這麼多年下來,老葉對這些“老朋友”的習性了如指掌。
宣城市涇縣昌橋鄉,調查人員夜間開展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近日,除了常規巡查,老葉又多了一個新任務:配合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2025年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
“以往這種調查3年左右開展一次,自2021年起,每年開展一次。”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涇縣保護管理站站長劉端群介紹,調查為建立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連續性檔案,促進野外揚子鱷保護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了決策依據。
天一黑,老葉便和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出發了。臨行前,老葉還特意拿了一雙膠鞋遞給記者。
“我們這裡毒蛇很多,前天晚上還遇到一條,穿膠鞋是為了安全。”老葉說。
“為什麼要晚上調查?”
聽到記者的疑問,老葉笑著說:“因為白天不容易發現揚子鱷,但晚上用手電筒照過去,揚子鱷的眼睛會形成一個非常亮的光點。”
老葉告訴記者,雖然自認為對揚子鱷很了解,但最近,卻被一位00后小伙子“上了一課”。
老葉口中的小伙子是安徽師范大學生物學專業在讀研究生劉鵬。因為研究方向是揚子鱷冬眠期間的基因變化,劉鵬便來到了涇縣,“面對面”地和揚子鱷打起了交道。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和劉鵬(右)正在開展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 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通過跟蹤式的觀察,使得自己的畢業論文有了很多第一手的扎實數據,也對揚子鱷的保護工作有了更加准確的認知。”劉鵬說。
“年輕人利用高科技,根據我們野外調查的數據,很快就能估算出揚子鱷的野外種群數量。他們研究的都是深層次的問題,不服不行呀。”老葉打趣道。
“快看,那裡有一條。”劉鵬一邊介紹,一邊用手指向塘口的角落。
揚子鱷。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順著手電筒的燈光,記者看到一條揚子鱷正探出腦袋,浮在水面上,眼睛在手電筒的照射下映出閃亮的光點。
一晚上,記者跟隨工作人員查看了大大小小的幾十個塘口。
“這幾天,每晚從七點多工作到十一二點是常態。雖然有些辛苦,但看到揚子鱷生活得很好,內心很踏實。”說罷,劉鵬又和工作人員們朝著下一個塘口走去。
針對揚子鱷的保護研究,劉鵬所在的安徽師范大學和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此前已開展多年的深度合作。前不久兩家單位還在揚子鱷保護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相關研究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這裡的實驗室產“金子”
- 當透明光伏材料在農業溫室掀起綠色能源革命,當石墨烯纖維、薄膜、氣凝膠等材料被搬上生產線……近日,記者在“創新創業看浙大”主題調研行中看到,這些誕生於浙江大學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沿著“實驗室—創業園—產業區”的黃金成果孵化轉化鏈條,批量上演從論文到產品的“蛻變”。 近年來,浙江大學在高分子、材料、光電等多元化領域深耕基礎研究,同時勇於探索新技術、新賽道,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升轉化效能,服務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貢獻浙大智慧。 “我們研發的透明光伏板,可以調整吸收的光譜波段,在不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時,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電能和生物質能,實現了能源、農作物產量與生態的三重增值。…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