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給城市打個溫情“補丁”

寧波鎮海為“針頭線腦”的修補攤安新家

李華、羅夢圓
2025年06月10日09:09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深度老齡化的寧波鎮海招寶山街道,“醒”得格外早。

  早上6時,65歲的鐘表修理鋪老板周幼瓊,就被一陣手機鈴聲吵醒。帶來一塊故障手表的客戶,已經在店鋪門口候了一會,心裡急,就撥響了店招上的電話:“老板娘,不好意思,阿拉中午就要趕飛機去香港,幫幫忙!”

  在招寶山街道總浦橋社區電影院東側,一排綠色箱體整齊地碼在道路一側。補鞋、配鑰匙、修拉鏈、扎褲腳……11間5平方米的鋪位整齊排列,成了滿足居民“針頭線腦”需求的微型綜合體。每一間鋪位有空調、有照明,遮陽篷底下的窗台一開,就變身為營業吧台。

  周幼瓊的鐘表修理鋪也在其中,“老行當干久了,丟不下。”周幼瓊19歲就跟著開鐘表鋪的父親學修鐘表。40多年下來,當年的學徒小周成了周師傅和周阿姨。然而身邊的同行越來越少,機械鐘表也從時髦物件變成了稀罕物。

  不過,還有很多老客人搬了家,甚至移居外市了,還把表送回來修。每到這個時候,周幼瓊就想:為了這些老顧客,也得干下去。

  這樣的便民服務點位,今年來鎮海招寶山城區裡已經布置了5處,利用的都是城區邊角料地塊和零星空間,每月象征性地向攤主收取50元租金。“過去,這些手藝匠人有的走街串巷,有的棲身四面透風的鐵皮棚,不僅工作環境艱苦,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難題。”招寶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汪濤說,通過集成迭代服務點,既盤活了城市邊角料地塊、美化了人居環境,也滿足了居民修修補補的實際需求。該街道60周歲以上人口超四分之一,對於念舊的老年群體來說,“針頭線腦”的修補攤是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部分。

  早上8時30分,上班、買菜、遛狗的人群涌上街頭。南大街和城河西路路口的便民服務點裡,60歲的陳苗雲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手裡的針線,先應付上門的急活。

  “釘個紐扣的事情,不要錢。”陳苗雲剛送走一名出門發現掉了扣子的上班族,兩名北方口音的大姐又趕來取貨。接過陳苗雲遞上的針織衫,她們對著光線細細端詳兩處縫補點。“活太好了!完全看不出修補的痕跡。”衣服的主人韓莉說,這件衣服是15年前花了500元給老公買的,不僅好穿,也承載了滿滿回憶。

  這些年,雖然補衣服的人日益見少,但是陳苗雲的用心和精湛技術,為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送來的不少是高檔服裝。

  “現在有了統一的服務點,不僅地方整潔了,夏天冬天還有空調,不用出汗挨凍,交關好!”陳苗雲說,環境好了,街坊們也有需要,她還打算再多干幾年。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