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洋專家”愛上小縣城

紹興柯橋區探索“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新路徑

夏永江、何用、阮寶夫、何超群、杜珊珊
2025年06月30日08:39 | 來源:紹興日報
小字號

  2025年初夏,國際知名先進材料專家哈利德作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關閉在國外的實驗室,將總重一噸的設備全部“打包”,送到了紹興市柯橋區的一個人才社區。

  今年6月,已成為“國家級領軍人才”的哈利德正式入駐浙江(紹興)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包括哈利德在內,這裡已有40多位外籍高端人才長期入駐。與此同時,另有30多人遞交了入駐申請。而在過去一年,這裡婉拒了近百位申請者。

  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背景下,各國競相將人才競爭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也提出,要“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近年來,紹興聚焦產城人文,以創新發展為重點,以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為引領,全市各地持續探索激活人口新生態的新機制、新舉措。建設浙江(紹興)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小縣城的人才集聚區,是如何成為眾多高端人才眼中的“香餑餑”的?這還得從8年前說起。

  作為全球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的“國際紡織之都”,紹興柯橋每年吸引近10萬人次國際客商往來,常駐外商達6000人。但2017年的一組數據暴露出隱憂:紡織業貢獻了當地45%的GDP,可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僅28人,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將豐厚的國際人脈資源轉化為柯橋人才引進的突破口?2017年,柯橋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設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並逐漸形成“政府主導建設、專業機構運營、部門聯動服務”的運作模式。

  起初,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顯著。轉折發生在2020年——集聚區請來一對跨國組合作為運營團隊。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柯橋人張劍平,和在中國工作多年的意大利科研人員瑞摩。兩人都是新材料領域的專家,更是多年摯友。

  “我主內,他主外。一起干,我們有信心。”回想當時情景,張劍平記憶猶新,“我們覺得要想真正辦好集聚區,讓高端人才有歸屬感,光有熱情不夠,還得有頂層設計。”

  政策如期而至。2021年,經多輪征求意見,柯橋區出台《加快外國高端人才集聚打造一流國際人才社區實施意見(試行)》,為吸引留用外國高端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政策,有資金,有外國風情的房子,但辦好“洋社區”遠沒想象中簡單。“小小集聚區,就是一個國際化社區,需要調適各種關系。集聚區與政府的關系、集聚區與‘洋專家’的關系、‘洋專家’與‘洋專家’的關系……”張劍平說,調適的“准星”就是各方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共識。

  2年前,哈利德在朋友吉恩的引薦下來到集聚區。吉恩是人工智能專家、“國家級領軍人才”,2023年攜妻入駐。彼時,哈利德經常為國內高科技企業提供科研服務。集聚區優渥的政策和舒適的環境讓哈利德生出了入駐的意向,但當時並沒有得到同意。

  因為集聚區引進人才項目的一條硬杠杠是,能否直接或間接賦能柯橋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這2年我們相互都在考察對方。”張劍平介紹,直到今年5月,哈利德認真地告訴他,要全身心到柯橋安營扎寨開拓全球市場。

  “在這裡,你能遇到來自各個國家的專家,喝著咖啡就能碰撞出新的靈感。”6月28日,哈利德站在柯橋創意路的實驗室裡指著窗外說,這是集聚區最吸引他的地方。

  “高端人才之所以願意呼朋喚友‘扎堆’入駐,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喜歡這裡的干事環境,相信這裡的創新生態。”紹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高端人才一個接一個入駐,集聚區也好事不斷:成功搭建國際科學家交流中心、中意聯合人才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人才聯合創新中心等科研公共服務平台﹔與南非大學、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等20余家海內外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在孵外資科技型企業30余家。2024年,集聚區入選浙江省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名單。

  浙江(紹興)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的探索與實踐,蹚出了一條“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的新路徑,為中小城市參與國際人才競爭提供了新思路,成為紹興加快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富示范市的鮮活樣本。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