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空間容量 改善服務品質 提高防災能力
金華加快打造可持續發展立體城市

近日,金華市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2023—2035年)批后公布,標志著金華城市化發展向立體化、集約化邁出關鍵一步。按照規劃,金華將著力構建“復合高效、系統聯通、安全舒適、管控有序”的地下空間體系。
規劃創新提出“一主、一副、九點、多廊”的總體空間結構,科學布局地下空間發展脈絡。“一主”引領:三江中央活力區作為核心引擎,涵蓋江北、江南、多湖、長湖灣四大片區中心。規劃依托軌道交通TOD開發,盤活地下資源,統籌地上地下建設,著力改善交通、拓展公共空間、提升環境品質,激發區域新活力。“一副”支撐:金義新城區金滿湖公共中心區定位副核心,聚焦站前綜合開發片區。規劃強調新建區域地上地下一體化規劃建設,強化空間互聯互通,推動交通與市政基礎設施廊道向地下延伸,助力新城可持續發展。“九點”聯動:婺城新城、金華站、金東新城等九大片區中心及特色功能區構成關鍵節點。規劃結合城市更新與新建,推動節點間地下聯通,並鼓勵發展契合區域特色的地下科研、生產、倉儲物流等產業空間。“多廊”貫通:以軌道交通、地下道路隧道、綜合管廊等地下基礎設施為紐帶,串聯城市各個功能區塊,形成高效暢通的“城市動脈”。
規劃建立科學的分層開發與分區管控體系。豎向分層開發:明確淺層(0至-15米)、次淺層(-15至-30米)為近期重點開發層,布局公共活動空間、交通設施、市政管線及倉儲科研等﹔次深層(-30至-50米)與深層(-50米以下)則作為戰略后備資源,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分區精細管控。依據資源稟賦與保護需求,全域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在適宜建設區內,進一步劃定“重點管控區”和“一般管控區”,制定差異化管控導則。重點區域要求編制詳細規劃,嚴控功能、強度與連通性﹔一般區域鼓勵發展地下產業配套功能,確保開發有序、保護有力。
規劃系統布局五類地下設施,明確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至2035年,將打造7處軌道交通TOD地下空間片區,規劃預留2條立體交通廊道、3條跨江隧道及16條綜合管廊廊道,建設18處平災結合避難場所,並引導發展地下倉儲、科研數據中心及地熱能利用設施。聚焦“一主一副九點”,規劃制定高強度開發與資源預留策略。建成區將借力城市更新與TOD建設,挖掘綠地道路潛力,補充停車過街等設施﹔新建區則要求地上地下一體規劃,強化聯通與品質,保障可持續發展。各重點片區將獲分層布局指引及詳細管控導則。
“地下空間是金華邁向立體未來的關鍵拼圖。”業內人士表示,金華地下空間專項規劃不僅是對土地資源的深度挖潛,更是城市發展模式的重大革新。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功能、高韌性的地下系統,金華正著力破解空間約束、提升運行效率、增強防災能力、改善人居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