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籠煙火裡的數字革命

當浙江嵊州老城區的蒸籠騰起白霧,小籠包生產車間的高溫蒸煮隧道內,3分鐘精准控溫讓速食小籠包擁有接近現包的口感。傳統與現代的齒輪在此咬合,讓這籠江南小吃以數字為翼,飛向全國3萬多家門店,織就140億元的產業版圖。
走進浙江豐熙食品有限公司透明車間,董事長樓小明指著高溫蒸煮隧道介紹,“傳統蒸制靠經驗,我們通過精准控溫,做到面全熟、肉餡七分熟,這樣會更好地鎖鮮。”
令人稱奇的是展廳裡的“包子大腦”平台顯示屏上的一組組數據:本月產量1096.3萬個、昨日人均產量1854個、昨日人數288人……這些實時跳動的數據,讓傳統面點作坊“升級”為數字化工廠。
“嵊州市商務局推出‘小吃大腦’,我們就琢磨出了個企業版的‘包子大腦’。”樓小明介紹,有了數字化平台后,產量、入庫量、發貨量、成品庫存等數據一目了然,連每個工人的包制效率都能形成可視化圖表。
剛出爐的嵊州小籠包。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舌尖上的數字化應用延伸到了嵊州小籠包產業鏈各個環節:嵊州市打造“小吃大腦”平台,以數字化手段實現小吃行業的要素統籌﹔上線“尋味嵊州”應用,精心打造了覆蓋全域的美食地圖,有效促進了餐飲文化的傳播和旅游經濟的發展……
日前,嵊州小籠包數字化應用再次升級。“滴!”杭州消費者李女士用手機對准包裝上的嵊州小籠包數智食安一碼通(簡稱“嵊州小籠碼”),隨著掃碼成功提示音響起,商品生產批次、陽光工廠監控畫面等信息一一呈現。這是由嵊州市場監管局開發的一套基於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的二維碼生成平台,為轄區內的每家小籠包生產企業分配專屬識別編碼。
“有了數字化平台,線上加線下,檢查效率更高了。”嵊州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監管科科長錢東海介紹,通過一碼通查,嵊州著力打造全鏈條、多維度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嵊州小籠包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今年下半年,“嵊州小籠碼”將正式上線。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嵊州小籠碼”鏈接生產、監管與消費三端。消費者通過掃碼,不僅可以查詢到選購商品的原材料來源、加工過程等信息,還可以留言反饋問題。錢東海表示:“消費者反饋的問題會直接傳送到市場監管局,我們會及時派人核查處理,守護好消費者權益。”
在“嵊州小籠碼”試運營的半個月內,累計掃碼量突破12萬次,成為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衛士”。
最近,嵊州市吉昌榮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裘娜分外忙碌,白天要負責新廠房搬遷,晚上還要忙著與美國合伙人商量工廠店的各項事宜。
“國外市場很大。”裘娜笑著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的廠房才1500平方米,施展不開拳腳,每天20萬隻包子都賣光光。”7月5日,公司將搬入1萬平方米新廠房,產能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從街頭到工廠,從木蒸籠到蒸煮隧道,從國內到國外,這場有關嵊州小籠包的數字革命,不僅讓8萬從業者端穩了飯碗,更在共同富裕的版圖上,畫出了一道熱氣騰騰的風景線。當第一縷蒸汽再次升起,傳統的褶皺裡,正奔涌著新時代的數字浪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