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之江封面⑦︱浙江余姚:一個縣域四十年發展“啟示錄”

方彭依夢
2025年07月16日15:25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在中國縣域發展的歷程中,浙江余姚的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40年前的7月,余姚撤縣設市,成為寧波首個縣級市。從“縣”到“市”,雖一字之差,卻意味著新的起點、新的機遇、新的發展、新的希望。

四十年過去,當初那個GDP不到10億元的浙東小城,如今已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成為一座經濟強市。

浙江省余姚市。李標攝

余姚市夜景。李標攝

縣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微觀支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在此背景下,“千億縣”余姚40年的跨越式發展,其意義遠超一城一地的成就,更在於為探索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路徑提供的寶貴經驗。

縣域也能“長”出大產業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業熱潮。

1984年,余姚撤縣設市前夕,王文鑒帶著8名來自農村的高中生白手起家,靠著6萬元貸款,在城北膠木廠騰出的四間舊廠房中創辦了余姚第二光學儀器廠,這便是全球知名光學企業“舜宇集團”(以下簡稱“舜宇”)的前身。

1989年的舜宇廠房。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1989年的舜宇廠房。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1985年,余姚正式撤縣設市。這正趕上國家推行“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浪潮。行政升級帶來的紅利,有效破解了縣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了地方的積極性,給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那時候,像王文鑒這樣懷揣技術和熱情的創業者,在余姚掀起了“辦廠熱”。

“陸埠鎮的水暖廠,泗門鎮的電線廠,梁弄鎮的燈具廠、消防器材廠……大量的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余姚市委黨校原教研室主任胡仲光回憶道。

然而,一派繁榮的工業景象背后,卻是無訂單、缺設備、少人才的時代陣痛。

在當時全國光學儀器廠基本都是國有企業的大環境下,王文鑒不怕困難、勇於創新,帶領這家鄉鎮民營企業硬是闖出了一片天。憑借著這種敢闖敢干的進取精神,越來越多的余姚民企從“草根”長成了“大樹”。

然而,當一棵“大樹”在荒漠獨自生長,它的根系唯有奮力深扎才能生存﹔而當千萬棵“樹”匯聚成林,它們才能夠共同抵御風沙。產業集群便是這樣的生態奇跡。

2000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著力推動塊狀經濟做大做強。在政府的精准引導下,曾經零散的小作坊逐步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家電、水暖器材、汽車零部件制造等一系列在全國具備知名度的支柱產業逐步形成。

“工業立市”這一前瞻性布局為如今余姚的“產業雨林”播下種子。

40年來,余姚從1985年的5133戶工商企業,發展到目前超19萬戶的經營主體,擁有工業企業約2萬家,是1985年的20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1827家。余姚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成長為工業強市。

“40年來,余姚工業經濟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持續的改革創新與精准施策。”余姚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作為浙江省塊狀經濟的典型縣域代表,余姚堅定“工業立市”發展戰略,不僅僅全力發展“從優向強”的傳統產業,也力推機器人等大量新興產業“從無到有”,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

如今,起初零散的塊狀經濟已發展為布局清晰的光電信息、特色工藝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四大新興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以智昌集團為核心,余姚市集聚了一條覆蓋143家企業的機器人產業鏈。智昌集團供圖

以智昌集團為核心,余姚市集聚了一條覆蓋143家企業的機器人產業鏈。智昌集團供圖

在產業向“新”突圍的過程中,舜宇脫穎而出,成為了余姚光電信息產業鏈上的“龍頭老大”。

“城市與企業,共生共榮、共享共贏。舜宇是土生土長的余姚本土企業,也是余姚優秀營商環境的生動展現和最佳案例。”舜宇集團總裁王文杰表示,40年來,舜宇的持續發展和壯大,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離不開余姚這片營商沃土的滋養。

“余姚市委市政府提出‘政府無事不擾、企業有呼必應’的承諾,並建立高效閉環的服務機制,搭建‘企情互動’移動政務平台,組建重大項目服務專班,這些舉措讓企業輕裝上陣,安心在余姚發展。”王文杰說。

速度與溫度“競速”

縣域發展的要義,在於發展速度與民生溫度的相輔相助。 若隻求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忽視教育、醫療、環境、安居等民生之基,發展也終將失去可持續的根基。

多年來,余姚致力於實現“產城人”的深度融合,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40年來,余姚經濟總量連破10億、100億、1000億大關,去年達1682.78億元。40年來,余姚的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優化……余姚連續15次榮膺“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談及這些年的就醫變化,胡仲光感慨不已:“以前看個病配個藥總要往城區大醫院跑,往返奔波不說,還得排隊挂號。現在好多了,不但城區有一院、二院和中醫院,各鄉鎮還有分院和衛生院,如要想配點藥在家門口的村或社區衛生室就能解決,如果需要還能遠程享受名醫會診,很方便!”

隨著公共文化中心、陽明古鎮、余姚北站、萬達廣場等城市地標相繼建成,“三江六岸”面貌煥然一新。余姚建成區園林綠地總面積、綠化覆蓋面積由1985年的31.37公頃、3.43%提升至了2460.34公頃、45.38%,獲評國家園林城市稱號,成功列入城市更新省級試點。

余姚市五一文化公園。魯銀華攝

余姚市五一文化公園。魯銀華攝

退休后的胡仲光愛上了攝影,前幾年他總背著單反爬龍泉山,拍攝日出和余姚城全景。“隨著城區越來越大、樓越來越高,光爬龍泉山是拍不過來了。”為此,他特地買了台無人機,“我想用圖片和文字把余姚的變化記錄下來!”

多年來,余姚堅持精神富裕,常態化開展寧波(余姚)陽明文化季活動。文化服務方面,余姚的城市社區基本完成了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實現全覆蓋。

“這些獲得感、幸福感,都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胡仲光感慨道。眼下,余姚走出了一條產業向“新”,生態向“綠”,城市向“美”,民生向“富”的縣域共同富裕新道路。

誰說縣域不留人

“舞台小,留不住人”,是中國縣域發展難以回避的痛症。在“人才爭奪戰”愈發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人才“留量”,成為縣域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40年來,面對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余姚憑啥能夠成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奔頭和心甘情願的歸宿?首先是,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精准引育人才。

圍繞浙江省、寧波市的萬千億級產業集群,余姚緊扣“35”千百億產業集群發展布局人才承載建設。

近年來,余姚始終堅持產業創新導向,不斷提升產智耦合力,緊緊圍繞四大標志性產業鏈抓人才引育,努力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緊密結合。

“我們團隊主要做的是機器人自主導航的算法研究,余姚這邊的注塑、機加工、零部件企業集聚,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的完善產業生態。”2021年,辛亞運帶著團隊落戶余姚機器人智谷小鎮,他表示,中國機器人峰會永久落戶余姚,對團隊來說有著巨大吸引力。

第八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在余姚市舉行。黃靜波攝

第八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在余姚市舉行。黃靜波攝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聚集地新軍和中國機器人峰會的永久舉辦地,余姚市布局了一批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企業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科研院所,並擁有了百余家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

“就拿智谷小鎮來說,從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到智能制造研發、生產制造、集成應用,機器人產業聚集,產業模塊豐富,小鎮裡有很多企業都是我們的友商。”辛亞運介紹。

除了像辛亞運一樣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針對高技能人才,2024年,余姚市大力實施技能工匠專項行動,建強高素養勞動者隊伍。

同時,余姚還成立了產業技能人才發展聯盟,通過“鏈長(政府)+鏈主(企業)+鏈創(高校、人才)”聯動發展機制,初步打造光電信息產業人才鏈、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人才鏈、智能家電產業人才鏈。其發布的《余姚市產業引才圖譜》,更是為企業提供精准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

據統計,2024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379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089人。

人才是“用腳投票”的,哪裡能干事就到哪裡去,哪裡服務好就往哪裡聚。因而,不斷完善政策環境,積極打造精准精細的人才服務體系,成了余姚留住人才的關鍵一招。

近年來,余姚制定出台了新時代人才強市新政策30條,尤其是通過迭代升級面向高層次人才創業的“姚江英才計劃”,用真心換真情,給足真金白銀。為了讓青年人才把更多精力投入主業,余姚出台青年人才租購房補貼、企業人才子女入學辦法等政策,實施“姚創貸”等舉措,幫助解決“后顧之憂”,讓青年才俊輕裝上陣、放膽去闖。

余姚機器人智谷小鎮。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余姚機器人智谷小鎮。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來到余姚后,小鎮為我們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標准廠房,並給予廠房三年免租的優惠。還還我們提供了可以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太貼心了!”辛亞運說。

眼下,余姚已成為青年人才近悅遠來的寶地、創新創業的高地、逐夢圓夢的福地。

系列報道:

之江封面⑥︱舟山:從“海中孤島”到“海上樞紐”

之江封面⑤︱“長三角之心”:共富路上當“示范”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環:一座海島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寶藏門診”背后的“浙江療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際探義烏:“出海”新意濃

之江封面①︱從一家民企的1.3萬件專利看“韌性”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