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字號食品“出海”記

這段時間,寧波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堯飛有些忙碌。7月下旬商標在歐盟注冊成功后,他開始著手升級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証,謀劃后續在歐盟市場的落地計劃。
“讓外國朋友吃到純正的中華味道。”這不僅是鐘堯飛的目標,也是寧波很多老字號掌門人的目標。
記者從寧波市老字號企業協會了解到,目前,寧波擁有153家“寧波老字號”,其中,“中華老字號”12家、“浙江老字號”49家。有“出海”業務的,大約佔到1/8,且大多與食品相關。
這本老字號食品“出海”的生意經,寧波究竟念得怎麼樣?
老品牌的“出海”嘗試
記者了解到,寧波大多數老字號食品出口,最開始是被海外客戶的直接需求推著走的,即被動“出海”。
在主動帶著自有品牌“出海”的老字號中,寧波某酒業有限公司是代表。
走進企業的釀酒大樓,3人都合抱不過來的酒缸擺滿了一整層。
總經理薛敦耀說,經一個多月的發酵,這些老酒將經過壓榨、過濾、滅菌等流程,儲存3年后再罐裝,70%的產品會出口海外。
該公司的“出海”之路始於2003年。那一年,企業在國內黃酒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掙扎,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2004年,首批自有“錢湖”“甬江”品牌黃酒出口至美國。
“據美國海關統計,2018年我們的品牌在美國進口的中國料酒中銷量位列第一。”薛敦耀告訴記者,如今企業年出口額穩定在3500萬元左右。
2025年,該公司開始從被動“出海”向主動“出海”轉型。轉型的契機同樣是“求生”的壓力。
受多重因素影響,上半年,企業出口額縮減到2024年同期的1/4。鐘堯飛意識到,企業亟須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在海外市場尋求新突破。
恰巧,企業創始人第七代孫、在法國定居多年的樓瑋娜攜家人回到故土。她品嘗到新品果醋后眼前一亮:“一定要把它帶到歐洲去。”
雙方一拍即合。歷經8個月的申請與嚴苛審核,該公司終於成功注冊29、30、31、32、33、35、43類歐盟商標。
“今年完成生產升級的准備工作,明年有希望打入歐盟市場,果醋是我們准備好的‘敲門磚’。”鐘堯飛說。
“出海”,迷茫多於確信
迎浪“出海”,對老字號企業而言,不容易。掌門人們談到“出海”,多是迷茫,少有確信。
做不大、訂單碎,是一大核心問題。
老字號“出海”的天然優勢,是有固定的客群。海外華人華僑的思鄉情懷和飲食習慣帶來需求,但這些需求帶來的訂單多數比較小,與龐大的海外市場相比有很大差距,且優勢容易轉變為桎梏。
有一家“寧波老字號”的年出口額維持在500萬元已經好幾年了,掌門人也愁了好幾年:“雖說穩住了訂單,但訂單多年來依舊隻來自華人華僑群體,海外市場的接受度始終很難有明顯提升。”
代工為主、品牌力不夠是另一大核心問題。
記者聯系了十余家從事食品生產銷售的老字號企業,他們的“出海”路徑多數局限在產品出口,接的主要是貼牌代加工訂單。
一名“浙江老字號”掌門人坦言,這樣的“出海”對企業來說不僅執行簡單、成本低、容錯率高,還比較穩定。
他們想“出海”嗎?多數掌門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寧波某酒業有限公司在4年前已經拿到完備的出口資質,苦於沒有大客戶上門,准備在2025年9月主動出擊,帶著招牌白酒、果酒等參加第四屆廣州國際自有品牌展,與國外大型超市供應商面對面聊聊。
如何更快更好“出海”
老字號在當下,自成一景。《商務部等8部門關於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老字號走出國門。
那麼,該如何讓寧波的老字號食品更快更好地實現品牌“出海”?
中國廣告協會學術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委、老字號領域專家劉強認為,並非所有的老字號食品適合“出海”。
他列舉了幾個判斷標准:比如經營管理水平需過硬,其中包括產品和服務質量、品牌影響力、性價比等多個維度﹔又如產品和業態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並做好深入的市場調研,解決在地化難題。
若確實是適合“出海”的老字號品牌,相關企業還要做好品牌“出海”的准備,以尊重和深耕的心態,認真思考和解決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樹立品牌形象、如何確保產品符合國際質量認証、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難題。
“老字號食品‘出海’,本質上是傳統文化和商業價值的輸出。隻有在傳承好的基礎上,找准自身產品的清晰定位,賦予老字號品牌創新內涵,才能實現‘出海’‘破圈’。”寧波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寧波市老字號企業協會會長張空對此十分認同。在他看來,其中的關鍵是著重強化文化敘事能力,推動產品形態、消費場景、營銷渠道等多領域創新。產品方面,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針對目標市場消費習慣調整產品形態,並融合傳統元素和現代審美,在包裝上增強辨識度﹔渠道方面,借助跨境電商平台實現目標市場的快速滲透,並爭取與海外經銷商、商超建立長期合作,提高需求響應速度……
他還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包括對老字號企業參加國際展會給予展位費補貼,幫助對接目標市場法規標准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