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鄉”約龍泉:“逆行”青年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08月12日15:56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在浙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一股青春力量正悄然改變著麗水龍泉鄉村的面貌。告別繁華都市的喧囂,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逆行”返鄉,帶著夢想、創意與專業技能,在廣袤田野間書寫著別樣的奮斗篇章,他們成為激活龍泉鄉村振興新動能的關鍵因子。

從“邂逅”到“深耕”:青年創客扎根鄉村沃土

深耕文旅行業17年的創業青年周斌,因一次拍攝與龍泉住龍鎮結緣,便被其山水之美深深觸動。2024年,他正式成為住龍鎮的“共富合伙人”。由其負責運營的“龍之星”水陸一體研學樂園,不僅直接解決了20個本地就業崗位,更帶動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群眾增收超100萬元。嘗到甜頭的周斌信心更足,正計劃拓展二期項目,帶動更多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龍之星”水陸一體研學樂園。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龍之星”水陸一體研學樂園。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周斌並非個例。來自遂昌的“90后”青年鄺陽,同樣被住龍鎮的紅色底蘊和豐富業態吸引。在當地干部的協助下,她重新定位運營了紅軍老街上的飯店。面對游客停留短、消費低的問題,鄺陽敏銳洞察到年輕人消費場景缺失的症結,於是著手打造精品咖啡店,營造慢節奏、有人情味的社交文化空間,推動“景點游”轉化為“可停留”的日常體驗。

與此同時,住龍鎮青年徐慧婷也帶領團隊提升了“1935露營基地”,迎接暑期研學熱潮。自2022年參與鄉村運營以來,徐慧婷團隊充分挖掘當地生態與紅色資源,開發運營了露營基地、山居酒店、水樂園及職工學校,拓展了研學、康養、培訓三大業務板塊。2024年累計接待5萬人次,實現營收30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39萬元租金,帶動30余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效激活了景區內二次消費。

多元業態齊綻放:青春智慧賦能鄉村蝶變

青年返鄉創業的賽道日益寬廣,業態呈現多元化趨勢。

激活產業潛力,新業態破土而出。當大城市競爭白熱化,00后女孩操雅琴選擇在龍泉八都鎮開起一家20平方米的原木風咖啡店,借力短視頻打破小鎮創業封閉模式。開業首日即賣出六七百杯飲品,僅用兩個月便收回成本,月入超3萬元。“小鎮咖啡讓人放鬆”,操雅琴的成功實踐,奏響了八都消費升級的新序曲。

山高路遠的龍泉屏南鎮則靠體旅融合吃上“生態飯”。溫州青年杜育杰2023年因越野賽結緣屏南,2024年以接手運營的民宿作為訓練基地,設計特色越野線路,已舉辦近10期訓練營。今年“五一”的“越野少年派”活動吸引82個家庭、200多人參與,“體育+旅游+鄉村”融合效應顯著。

原木風咖啡店。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八都鎮的一家咖啡店。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引領數字變革,新技術賦能傳統。八都鎮青年蔡歡,2020年從杭州返鄉。堅信“農業要走科技路”的他,針對傳統育苗效率低、存活率低等問題,積極推動大棚改造,引入水肥一體化、智能溫控和遠程監控系統,用科技為農業生產注入新活力。在龍泉寶溪鄉塘上村,00后新農人吳小倩和金宇軒放棄城市直播工作,返鄉專注自媒體短視頻創作。短短3個多月,其推出的20條鄉村主題視頻瀏覽量超百萬,迅速走紅。他們計劃將流量轉化為農產品銷售渠道,並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文旅深度融合,老村落煥發新生。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龍泉上垟鎮源底村,今年初迎來了一支由杭州企業家俞奇峰帶領的年輕運營團隊。他們尊重古村原有風貌,深度挖掘文化價值,巧妙融入現代元素:將“大魚海棠”義倉旁的牛欄、雞舍改造為特色咖啡館和休閑打卡區,設置義倉手工體驗館,重啟沉寂的大戲台。目前,團隊正著手打造原木天幕、三角木屋等,計劃發展露營經濟。“運營團隊入駐后,閑置資源盤活了,業態豐富了,游客越來越多!”源底村村委會主任林建偉對這群“合伙人”贊不絕口。

政策護航筑暖巢:“雙向奔赴”共繪鄉村新圖景

青年人才的紛至沓來,為龍泉鄉村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激活了產業潛力,推動了數字轉型,傳承了文化根脈。同時,青年也在鄉村的廣闊舞台上拓展了個人價值。

龍泉正以積極姿態擁抱這股青春力量。近年來,龍泉著力開展青年“引育用留”工作,推出“青創十二條”“1+N人才科技新政”等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打造了窯望青創園、河濱坊青創園、共富新創平台等一批青年眾創空間﹔創新推出“青創貸”“新生貸”“創客貸”等普惠金融產品,近三年累計發放創業貸款近6億元,提供創業擔保3829萬元、貼息282萬元,切實降低青年創業門檻。

窯望青創園

窯望青創園。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聚焦服務保障,龍泉高標建設青年·人才服務中心等載體,創新推出青年友好卡、友好門店、清泉夜校、親青戀、青創沙龍等特色服務,提供376套青年人才公寓,構建起“吃、住、創、享”全鏈條服務體系。為打通青年入鄉“最后一公裡”,今年龍泉在8個鄉鎮(街道)推進12個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建設,提供46個實踐崗位,覆蓋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運營等領域,並提供“1+N”一站式服務。

鄉村也在主動求變,為留住年輕人創造環境。住龍鎮、寶溪鄉探索“民宿+辦公”模式打造數字游民基地,吸引“數字青年”旅居共創﹔石達石街道活用新媒體推介資源,成功招引團隊打造“梯田村咖”網紅打卡地﹔西街街道則通過市場化運作,與專業公司合作打造療愈主題民宿聚落,形成“政府搭台、市場唱戲”的共贏模式。

青年與鄉村的這場“雙向奔赴”,正在龍泉的山水間激蕩出澎湃的活力,一幅人才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畫卷徐徐展開。(崔建霞、王蘇珍)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