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杭州臨平:構建教師成長的“快車道”

人民網記者張麗瑋
2025年09月10日08:0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金秋九月,晨光清澈,杭州臨平實驗小學再次熱鬧起來。走廊上人影流動,三五成群的新教師們手捧精心准備的教案,步履輕快,交談甚歡,眉眼間寫滿對新學期的期待。

人群中,教師鄭琰從容走來,笑意清亮、神採奕奕。5年前,她還是一位初登講台、略帶緊張的“教學新兵”﹔而今天,她已成長為可獨當一面的教師。從青澀到從容,鄭琰的成長,是杭州臨平教育沃土上無數青年教師飽滿開啟新學年的生動寫照。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面對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挑戰,臨平區深諳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近年來,該區通過系統化布局、多層次培養、全方位保障,構建起新教師規范化培養、名師工作室示范引領、教師專業全周期提升“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為“學在臨平”美好教育品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三級體系助力“教學新星”成長

“學校5年內新增了100多名教師,目前中青年教師佔比達66%,新教師培養成為學校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臨平實驗小學黨總支副書記、校長呂婷介紹,該校已連續多年搭建新教師成長營,對35周歲以下的新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內容包括教育教學常規分享、現場考評、備課研修和模擬上課等。

“請大家看這個教學設計,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課堂反應……”講台上,鄭琰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從容不迫地指導小組進行課件設計。

據悉,為增強培訓的實效性,臨平實驗小學還創新採用了“情景模擬+實戰演練”的培訓模式。在成長營中,常見資深教師扮演“問題學生”,新教師現場處理各類突發情況。這種沉浸式培訓,讓新教師在實踐中快速提升應對能力。

受訪者供圖

經過幾年培育,鄭琰已成長為該校“五星級教師”。受訪者供圖

校級實踐依托於區級系統的制度設計。臨平區教育局推出的《臨平區新教師三年培育“星計劃”實施方案》,構建了區、片、校三級培養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教師成長通道。該計劃將新教師成長劃分為試用期、成長期和提高期三個階段,最終助力其成長為教學骨干。

鄭琰感慨:“前兩年作為新老師,我更多的是配合團隊教學。通過成長營的系統培訓,現在我已經能夠獨立帶領新教師排練課程。這種成長不僅體現在教學技能上,更體現在教育自信上。”據統計,自“星計劃”實施以來,臨平區新教師的成長速度明顯提升。通過系統化培養,多數教師在兩三年內就能獨當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臨平區的“星計劃”還特別注重師德師風建設,每位新教師入職都需參加師德承諾儀式,並定期參加師德專題培訓。“我們不僅要培養會教書的老師,更要培養有教育情懷、有責任擔當的好老師。”區教育局組織人事科負責人強調。

輻射引領構建“成長共同體”

新學期伊始,臨平區中職專業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喬司職業高級中學特級教師凌靜輕輕翻動著剛剛收到的15份特殊“作業”。她的指尖掠過一份份精心裝訂的論文封面,《培養鄉村研學CEO》《測塑診顯·數字賦能中職模特一人一風格的培養策略》等,每一個標題,都凝聚著臨平轄區各職業高中教師的專業思考與探索。

凌靜細細品讀字裡行間透露的思考痕跡,並頷首贊許。她發現,盡管有些論文在接地氣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但相較於暑假期間的初稿,每一篇都取得了顯著進步。

“每一位加入工作室的老師都要撰寫一份詳細的成長計劃。”凌靜語氣溫和而堅定,“我會根據每位老師的特長,為他們量身定制成長方案。”5年來,凌靜名師工作室已成功培養出一批“能教、會做、善研”的優秀教師。

在凌靜名師工作室的背后是臨平區系統性的名師孵化機制。為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育人才與管理隊伍,臨平區充分發揮名優教師、名班主任和名校長的“傳幫帶”作用,系統性設立“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合稱“三名”工作室)。

臨平區教育局供圖

臨平區以“三名”工作室為載體,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師。臨平區教育局供圖

這些工作室不僅設立嚴格的准入標准,還實施動態淘汰機制。今年新出台的評估辦法,對學員培養、課程研發等方面設置明確指標,確保“三名”工作室持續保持高質量與活力。如,已入選的工作室若實際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樣會被淘汰。通過定期開展專題研討、示范課展示和課題研究,“名師”工作室帶動了一批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形成了“以點帶面、輻射全區”的教師發展新格局。

余杭高級中學(臨平中學)的曹銘明老師是受益者之一。2020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回到母校教數學。曹銘明說:“我想帶競賽班,但缺乏經驗,開始還有些擔心。學校組建數學競賽教學組,讓我跟隨經驗豐富的張保才老師學習,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

正是這種“傳幫帶”的機制,讓曹銘明迅速成長。教學的第三年,他便可以獨立帶高中競賽班。今年7月,他帶的高一組學生在中國東南地區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到了兩枚金牌。

談話間,他順手拿出日歷,在9月14日上做了標記——那一天,他將帶7名學生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浙江賽區。他感慨:“‘名師’工作室不僅是一個研究平台,更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加速器。”

多元招引優化結構布局

教師隊伍的建設既需要內部培養,也需要外部引進。近年來,臨平區教育局與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等簽約合作,持續推進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2024年招聘季中,我們在華東師范大學招聘了80名畢業生,其中研究生佔比80%。”臨平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高學歷、高素質的新鮮血液將充實臨平區中小學教師隊伍,為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政策的支持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對鄭麗麗來說,臨平是她職業生涯的新階段,也是一個充滿政策保障與機遇的全新起點。得益於臨平區為引進教師推出的一系列貼心政策和制度保障,像她這樣的外來優秀人才能更安心地扎根、更順暢地發展。

2022年11月,鄭麗麗告別教學多年的山東,通過臨平區的人才引進機制,來到了臨平任教。“工作兩年,當被問及有沒有評職稱的想法時,我的回答是沒有。”鄭麗麗回憶,“因為跨省,想著很多材料不互通,已經做好了可能和正高職稱無緣的准備了。”

轉機來自臨平區教育局組織人事科張國強的主動聯系。通過分析個人發展情況、課題研究、獲獎情況等,張國強為其列出了評職稱所需補充的各項清單,鼓勵鄭麗麗送評。在張國強的幫助下,鄭麗麗今年成功獲評正高職稱。

“評職稱前,我和張國強老師一次也沒見過,就能受到這麼細心的指導,很感謝臨平區教育局給予的關懷。”鄭麗麗稱贊道。

2025年新入職教師參加崗前培訓活動。臨平教育局供圖

2025年新入職教師參加崗前培訓。臨平區教育局供圖

臨平區教育局負責人表示:“鍛造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通過系統規劃、分層培養、多元引進,構建起教師專業發展的完整鏈條,為臨平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從新教師的“星計劃”到名師工作室的輻射引領,從本土培養到多元引進,臨平區正在奏響教師隊伍建設的“三重奏”。這支日益壯大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正成為推動臨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也讓“學在臨平”的美好教育品牌更加熠熠生輝。

(責編:王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