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代表之聲

2025年09月12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如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者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姚市委書記傅貴榮:

  “一站式”回應群眾訴求

  “楓橋經驗”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是展示“中國之治”的一張金名片。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必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夯實基層治理體系。建強縣級社會治理中心樞紐功能,完善鄉鎮“基層治理四平台”建設,將矛盾糾紛調處、社會治安防控、應急管理指揮、社會工作服務等職能系統集成,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同時,優化網格設置,配強網格員隊伍,使其更好發揮“前哨”“探頭”作用。

  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完善黨建引領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作用,發動黨員、退役軍人、青年、新就業群體等力量參與治理。培育志願服務隊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優化民呼我為機制。整合民生訴求渠道,打造“一站式”數字化治理平台,推動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讓群眾的每一個訴求都得到及時有效回應。完善“接訴即辦”工作體系,推動群眾訴求快速受理、精准派單、限時辦理、閉環管理,更要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分析,對群眾反映的高頻、共性問題進行“未訴先辦”。

  (人民日報記者劉軍國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委書記劉運:

  讓城市治理會“思考”、有溫度

  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應有之義。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技術創新賦能城市治理,以暖心服務貼近百姓生活,讓城市更美好、市民生活更具獲得感。

  推動城市治理更智能、更主動。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整合政務數據等資源,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共用,有效支撐跨部門城市治理場景。搭建公共視頻資源共享平台,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狀態的智能感知能力、風險預警能力和事件處置能力。

  推動資源配置更精准、更高效。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准化建設,實現事項“同標准申報、無差別辦理”。以大數據分析精准把握群眾需求,實現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讓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衡。

  推動基層治理更協同、更溫暖。加強超大社區等特殊區域治理,持續深化區域化黨建格局,把街道社區和單位、行業及領域擰成一股繩,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實事共辦、難題共解。用好“城市管理進社區”等載體,建立和完善基層服務工作站點體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人民日報記者王者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

  強化預警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構建全方位、立體化、信息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健全社會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實現精准研判。整合公安、應急管理、交通、氣象等多部門數據資源,搭建綜合性的社會安全穩定風險監測平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風險研判模型,對城市治安、公共安全、自然災害等各類風險進行全面監測,實現從被動處置向主動預警轉變。完善舉報獎勵制度和培訓管理機制,充分調動各類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織密社會治安防護網。

  提高風險動態監測預警能力,強化應急響應效能。加強物聯感知設備部署應用,實現對人員流動、車輛通行、異常事件的實時感知。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實時動態監測。建立分級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明確預警信息報送標准、流程和責任主體,定期開展多部門協同應急演練,確保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

  (人民日報記者焦思雨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規范化、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對於加強基層黨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至關重要。

  強隊伍,優服務。把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作為關鍵工程,通過“培訓賦能+激勵保障”雙輪驅動,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推行“網格化+精細化”服務模式,建立“需求清單+服務台賬”,將社區“兩委”干部下沉各小區開展駐點辦公,精准對接群眾訴求。優化考核激勵機制,暢通晉升渠道,激發隊伍活力。

  重法治,聚合力。加強社區與政法單位聯動,依法高效化解群眾的煩心事、憂心事。聘請律師擔任社區法律顧問,定期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法律咨詢等,將法律服務嵌入社區治理。組織開展“法治課堂進社區”“以案釋法”等活動,提升法治素養。

  暖人心,防風險。設立心理咨詢室,常態化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為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建立“一人一檔”,提供個性化幫扶。聯合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組建危機干預小組,制定應急預案,在突發事件中快速響應,及時疏導情緒、化解危機,讓心理服務觸手可及。

  (人民日報記者白光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16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