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榮 讓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更好傳承

9月16日,以“共生·共榮”為主題的2025環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瀘沽湖畔舉行。此次活動邀請多位國內外嘉賓發表演講,分享他們守護傳承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共生共榮的故事。
坦誠開展對話交流 攜手實現共生共榮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原主席 許嘉璐
當今世界,我們需要揭示文明多元化的必要性與必然趨勢,打開心鎖,讓良知戰勝貪婪,讓文明跨越邊界,讓世界成為友善、包容、和睦、幸福的家園。“對話”指人與人之間坦誠、善意、為了相互了解與增進理解而進行的交流,當今世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話。
這種對話,往往從學者開始。因為學者的思考蘊含更宏闊的知識背景和更深刻的對歷史、對社會走向的關懷。只要渴望人類和諧的人們堅持不懈地奮斗,世界一定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下實現共生共榮。
歷史現實相互觀照 文化傳承和諧共生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白庚勝
身為少數民族,我深知文化傳承從不孤立,是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結果。瀘沽湖畔的摩梭母系文化延續數百年,至今鮮活,它不僅塑造了獨特的家庭與社會秩序,也提供了理解“共生”的路徑。
摩梭母系文化解決了摩梭傳統家庭的生產、分配、消費等問題,長期維系摩梭社會安寧、和平與存續,對當代社會婚姻家庭文化具有一定啟示。因此,除了珍惜與保護,我們不妨重估摩梭母系文化的價值,活化其在改善人際關系、建設美好家庭與和諧社區等方面的作用,並通過歷史與現實相互觀照,科學揭示社會發展規律與家庭婚姻形態之間的適應性,發揮其文化遺產學方面的意義。
文化之舟破浪前行 美美與共樂章動聽
中國國家大劇院院長 王寧
中國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文化平台,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中外文化搭建交流平台、拓寬互鑒渠道。我們發起成立了世界劇院聯盟,目前已有來自22個國家的34家會員機構加入。
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就在上個月,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歐洲巡演圓滿收官,樂團在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與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演出結束后,全體觀眾起立,鼓掌與喝彩長達幾分鐘!
《禮記·中庸》有雲:“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文化交流不是此消彼長的較量,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對話也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彼此傾聽、共創共贏。讓我們架創新之橋聯通四海,乘文化之舟破浪前行,攜手奏響美美與共的華彩樂章。
尊重文化多樣形態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 安德烈·切韋廖夫(法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提到:“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中國政府對承載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化遺產予以大力保護。
今年6月,我訪問新疆,親眼見証了當地政府開展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也在雲南麗江走訪了展示東巴象形文字的博物館,納西族東巴文是目前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我們向彝族的文化遺產致敬。
這些地點是人類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見証,提醒著我們有責任為后代保護好這些寶貴資源。
賡續文脈根基厚重 文明互鑒魅力悠長
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 劉成勇
中國國家版本館肩負著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國形象、推動文明對話的使命,建有中央總館和西安分館、杭州分館、廣州分館。“一總三分”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館藏總量3400萬冊(件),匯聚數據資源約10億條,數字資源近1千萬億字節,為版本安全保護與文明永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以版本為載體和媒介,設計“真理之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等系列展覽,積極發揮國家文化新地標作用,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稱贊“中國國家版本館是無價之寶”。今年4月,近百名駐華外交官參觀中國國家版本館,紛紛表示感受到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無窮的文化魅力。
文旅品牌精彩紛呈 民族文化火種熾亮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 張文旺
涼山,是一片被文化浸潤的熱土。彝族十月太陽歷銘刻古老的智慧,古彝文閃爍文明的光芒,瀘沽湖畔蕩漾摩梭風情,木裡藏鄉交織自然之美與信仰之誠。這一切共同織就一幅多民族團結和睦、共生共榮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涼山以“彝海結盟地·五彩大涼山”文旅品牌為統領,做靚“夏季清涼·冬季暖陽”等特色文旅名片。彝族火把節成為“東方狂歡節”,瀘沽湖轉山轉海節讓古老民俗與當代熱情滿懷相撞,多姿多彩的彝繡服飾驚艷世界。一項項非遺技藝“活”在當下、“火”在民間、“傳”向未來,讓民族文化的火種愈發熾亮。
涼山的好故事必將傳得更遠,涼山必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精英文化輝映經典 大眾傳統滋養人心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田青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概括為“三根柱子兩層樓”。“三根柱子”是儒、釋、道,“以儒濟世、以道修身、以佛養心”,三者共同構成中國人的人格。“兩層樓”指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層次,一層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從孔孟老庄到唐詩宋詞,它們的載體是漢字,但也可以包括組成我國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用其他民族文字記錄的典籍﹔另一層就是大眾文化,它的內容更廣泛、豐富、精彩,主要載體是語言,就是我們所說的口頭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標識和符號,也是“第二個結合”的宏闊場域。非遺保護一方面是保護傳承,另一方面是轉化發展。
山湖有靈守望自然 轉山轉海綠色永續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巴莫曲布嫫
摩梭人將山湖視為有靈性的血緣生命,取之有制、用之有節。這是發自內心、付諸行動的敬畏自然,是我們應對生態危機時需要重拾的生存智慧,也是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瀘沽湖轉山轉海節的當代價值。
在鹽源,萬人齊跳甲搓舞,以文旅融合促進民族交往。在木裡,人們舀取湖水供奉神山,表達對自然的由衷禮贊。傳統木楞房得以保留,豬槽船游覽不污染湖水,旅游路線規劃避開生態脆弱區,摩梭人的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服飾習俗等數十種非遺項目借助旅游平台煥發活力。這一切,讓保護不僅僅是口號,讓傳承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格姆女神淚成湖,山水相連萬物生。轉山轉海,是一條沒有終點的綠色發展之路。
做好傳統文獻重構 解決文化適用問題
《中華詩典》總主編 劉佔鋒
中華文明是當今世界唯一延續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了極為豐厚的傳統文獻資源,時代之變是影響其能否傳續以及傳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文化資源隻有經過深加工,成為互聯網“適用”的“語料”,成為人工智能運行的基本數據與倫理指向,才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最新研究顯示,全球互聯網的英文語料佔比高達59.8%,而中文語料僅佔1.3%。這反映了中文語料在互聯網生態中的結構性短缺。
中華文化主題化重構,正是解決適用性問題的最佳路徑。我和我的團隊現已構建了6個類別層次5萬多個主題類目的框架結構,整理了來自歷代權威版本的40多萬首中華古詩詞等內容,預計明年可以完成全要素主題化標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典籍的主題化重構。
探索實地劇目演出 創新民族文化表達
山水盛典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梅帥元
2004年,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首演時,很多人提出質疑:誰會願意晚上跑到江邊,去看一場山水間的演出?結果,《印象·劉三姐》第一年就吸引了數十萬觀眾。
點亮這束光,照亮一條前所未有的路。在天門山險峻的懸崖峭壁之間,我們建起了一座峽谷劇場,上演了《天門·狐仙》﹔在天山,我們將周穆王與西王母的千年之約,編織成視聽盛宴《昆侖之約》﹔為完成實景史詩劇《文成公主》,我們的團隊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堅守了數年。
有些故事,隻有在它發生的地方講述,才擁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隻在做一件事:用這個時代的方式,為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找到世界的表達。這是我們對“共生”的理解,也是身為文化創作者的實踐與承諾。
不是我們去看世界 是請世界來看我們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兼浙百團團長 蔡浙飛
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開放的、流動的。今年1月,我們推出青春越劇《我的大觀園》,打破傳統戲曲常用的線性敘事,營造出虛實結合、充盈東方格調與詩意氣韻的現代美學。
這兩年,我們前往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巡演,除了在主流劇院演出,也走進校園交流互動,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主題講座。
我們創新性地把展演形式與歐洲地標相融合,在塞納河、埃菲爾鐵塔、倫敦橋等景點周邊開展小百花專車大巴巡游、彩妝城市快閃等活動,打破文化隔閡,拉近情感距離,提升越劇藝術的國際能見度和傳播效能。今天,不是我們去看世界,是請世界來看我們!
不懈傳承京劇藝術 推動唱響中華國粹
京劇表演藝術家 胡文閣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梅蘭芳先生是京劇梅派藝術的開創者,我的恩師梅葆玖先生不僅繼承父親衣缽,在傳承梅派藝術方面也作出很大貢獻。2013年,他組織“重走梅蘭芳之路”大型巡演,在世界眾多頂級劇場與著名高校唱響中華國粹,所到之處盛況空前。
如今,傳承梅派藝術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頭。演出之余,我每年堅持到大中小學開辦京劇講座近百場。去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誕辰90周年,北京京劇院舉辦了全國巡演和紀念活動。我作為這次全國巡演的領銜主演,演出了40多場梅派經典大戲和折子戲。我將繼續把傳承京劇藝術作為使命,通過不懈努力,讓國粹京劇深入人心,生生不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9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