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岸”上新顏映大江

航拍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許叢軍攝
從江蘇南通市崇川區臨江社區到長江邊,隻有不到五百米的距離,居民們早已把這片江景當成了自己的“后花園”。9月25日清晨,69歲的吳湛像往常一樣踱到江邊散步,抬眼便是五山疊翠,低頭就見江波粼粼。
在吳湛的記憶裡,十年前的江邊卻是另一番模樣。“2013年前后,江邊工廠林立、碼頭喧囂,粉塵裹著異味飄得滿街都是。”吳湛擺擺手,語氣裡滿是無奈,“早上晾的白襯衫,傍晚收時總是灰蒙蒙的,家裡窗戶根本不敢開。”
變化始於2016年。隨著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落地,南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沿江污染開刀,將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作為突破口,整體搬遷碼頭,關停散亂污企業,一寸寸修復長江岸線。
“累計關停企業203家,清理小雜船162條,拆除違建6.5萬平方米,騰出並修復岸線12公裡,還新增了6平方公裡森林……”算起這筆“生態賬”,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黨政工作局局長胡志剛如數家珍。

市民在南通五山國家森林公園賞花。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曾經轟鳴的工業碼頭,變成了草木繁盛的“城市客廳”﹔曾經渾濁的江灘,成為市民休憩的生態綠地。吳湛看著家門口的江景一天天變美,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近五年,南通生態修復腳步更實:430公裡沿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車行有景、騎行有風、漫步有蔭,“臨江”真正變成了“親江”。
如今,吳湛的生活多了不少“時髦事”:早上沿廊道散步,晚上坐江邊看夕陽﹔周末再去濱江體育公園“蘇超第二現場”,同年輕人一起為球賽歡呼,“江風一吹,好不愜意!”
不遠處,今年新開放的南通長江體育公園(足球片區)成了“網紅打卡地”——因緊鄰長江、視野開闊,這裡又被稱作“長江最美足球場”。運動愛好者在此奔跑,江景與活力碰撞,成了江岸一道風景線。
南通擁有166公裡長江干流岸線。這裡既是江面最寬的航段,也是長江在江蘇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守護這道屏障,既要讓岸線變“綠”,也要讓江水“活”起來。
2021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前,南通已提前行動:2019年底,全市191艘漁船、368名漁民全部退捕,轉產、安置、社保政策同步落地,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

上岸漁民的漁網有了新用處。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主城區天生港鎮三八新村,60%以上的居民是退捕漁民。77歲的張祖發出身三代捕魚世家,如今他把漁網“織”出新用處:閑時將舊漁網改成手提袋,買菜、裝水果方便又環保﹔還把漁網織進鄰居院子,晾衣杆下的漁網成了“挂鉤架”,不經意間成了小區裡的一道別致風景。
更讓他驕傲的是他發起成立的“紅帆志願護江隊”,“以前靠江吃飯,現在得靠江護江。” 他邀請退捕漁民加入,每天沿江岸巡邏,宣傳禁漁政策、清理江面垃圾。這支“護江隊”成了長江生態的守護者,2021年張祖發還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平安衛士”。
和張祖發一樣,不少漁民都在轉型中找到了新生活:同是三代捕魚人的徐金發,退捕后成為居委會社工,每天為居民排憂解難﹔年近六旬的“船老大”朱美蘭,組建了一支“漁娘旗袍隊”,隊員們經常穿著旗袍走秀,參加各類比賽,屢屢獲獎的她成了社區裡的“文化網紅”。
從“工業鏽帶”到“生態廊道”,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南通用一場場“蝶變”,守住了長江在江蘇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