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數字化技術“奏響”沉睡四百年的明代樂章
9月30日,浙江音樂學院一號錄音棚內,一場跨越四百年的古今音樂對話精彩上演。由湖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漆明鏡領銜研究的系列明代“魏氏”樂虛擬樂器音源正式面向全球發布,標志著我國古代音樂經典傳承實現重要數字化突破。

技術負責人顧明介紹音源相關情況。湖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發布會現場,舞者隨古樂蹁躚,音韻流轉。令人驚嘆的是,現場並無實體樂器演奏,所有聲音均源於數字化手段提取的明代樂器音源。漆明鏡介紹,此次率先發布的是琵琶與瑟兩種音源,聽眾隻需輕鬆掃碼並付費,便可將“古琵琶”“古瑟”帶回家。
明代中后期(距今約400年)的音樂因韻律鮮明、傳唱度高,曾在學堂盛行。彼時,國學生、福建海商魏之琰,借生絲貿易之便,將這批樂器與樂譜帶至日本。
2007年,漆明鏡在上海音樂學院攻讀碩士時,初識“魏氏”樂譜便深受觸動,立下讓古樂“重生”的志願。她將傳統工尺譜逐字譯成現代五線譜,卻發現現代樂器難以呈現古樂韻味。

漆明鏡介紹“魏氏”樂譜。湖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10月,漆明鏡奔赴福建泉州,攜手南音樂器制作匠人李建瑜,開啟古樂器復原之路。經反復打磨工藝,一年后,400年前的明樂首次在湖州的專場音樂會上奏響。
“復原只是起點,古樂需二次創作才能煥發生機。”基於這一理念,漆明鏡團隊進一步開展音源數字化提取工作。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副主任李秋筱評價:“數字化既還原樂器本真音色,更為古代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注入活力。”

專家和樂迷們體驗復原的古樂器。湖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音源為民樂愛好者提供原聲聆聽體驗,也為高校計算機音樂創作提供新素材。中國傳媒大學張鈺澤現場體驗后立即下單,贊嘆“找到了創作寶貝”。
展望未來,漆明鏡表示將持續推進更多明代樂器音色數字化,並與中小學合作開發古樂美育課程,逐步銜接市場,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大眾心間。(王煒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