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丨30年老館子見証“彭城”文脈煥新

趙登岩 李欣陽
2025年10月09日11:1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才11點,江蘇徐州戶部山南頭,劉五羊肉館的午餐已經上客,等待取餐的食客一下排了十來個人。

“23號,一碗羊湯,加辣!”店主劉桂林舀湯,抖腕,動作一氣呵成,乳白色的湯汁澆在碗底肉片上,油花“滋啦”綻開。

“‘彭城七裡’名聲一打響,我這叫一個‘忙’哦。”劉桂林笑著說,陌生面孔越來越多,就連新疆、內蒙古的客人都尋味而來。

劉桂林的生意火爆,和2023年啟動、國慶前基本竣工的“彭城七裡”歷史文脈更新工程密不可分。

人民網

戶部山古建筑群游客熙攘。人民網 李欣陽攝

徐州古稱“彭城”。作為徐州市的歷史文化軸線,“彭城七裡”南起雲龍山,北至故黃河,全長7華裡,面積約7平方公裡,涵蓋了從新石器至今7個歷史時期的文脈記憶,匯集有235處歷史文化資源。這場包括近50個子項目的城市更新,既涉及民生改善,也關乎文脈內涵,還兼顧文商旅融合發展。

這裡地處老城,人口密度大,煙火氣味濃,分布有18個老舊小區。徐州人愛吃羊肉,今年66歲的劉桂林對這一口的熱愛也是刻進骨子裡的。1993年,他在這裡支起一口羊肉湯鍋,養活了一家老小。

30年時光荏苒,老劉眼見著街區跟不上時代了。兩年前,隨著“彭城七裡”項目啟動,門前街巷鋪成了石板路,沿街電線全部入地,附近增加了立體停車樓,此前門口亂停車的地方改成了小廣場。

劉桂林掌勺。人民網 李欣陽攝

劉桂林在操作間忙碌。人民網 李欣陽攝

劉桂林今年也趁勢升級門店,重刷外牆,重新裝修,請書法家題寫了新店招,“老顧客都說,檔次一下子提上來了。”

街區人氣爆棚,老劉這家老字號備受追捧。單就午餐而言,20張桌子能翻三回台,店裡新招了10多個員工,有時還是忙不過來。

正說著,老街坊張香蓮拎著保溫桶來了,“老規矩,兩碗湯。”她住在土城小區,劉桂林知道她老伴行動不便,帶回家是和老伴一起吃,特意多舀了一勺肉。

問及老小區新變化,張香蓮打開話匣子:“以前牆皮嘩嘩掉,下雨還漏水。看現在更新得多好,外牆粉了一遍,窗戶換了新的,小區裡的路也修了,馬上還要改造下水道,不用我們掏一分錢。”

王立華為記者展示小區內新增的車棚和充電樁。

石磊小區內新增了帶充電樁的車棚。人民網 李欣陽攝

一起排隊的還有石磊小區居民王立華,“我們那兒建了一個嵌入式社區服務中心,有休閑區、兒童托管區和城市書房,食堂裡一葷一素只要6塊錢,還有免費體檢,有空來體驗吶!”倆人你一言我一語,劉桂林都插不上話。

下午3點過后,劉桂林才能稍微輕鬆一些,他解下圍裙,向北朝街區深處走去,這是他最近才養成的習慣。“不夸張地說,‘彭城七裡’現在成了咱本地人常來、外地人必來的地方。”老劉和記者邊走邊聊。

黃樓公園裡市民群眾其樂融融。馮偉寧攝

黃樓公園裡市民群眾其樂融融。馮偉寧攝

要說劉桂林最愛去的地方,還數新近完成擴建開放的黃樓公園。它位於“彭城七裡”北端、故黃河邊上,因紀念蘇軾治水功績的黃樓而得名。“蘇軾在徐州當過兩年知州,還落下了‘蘇徐州’的名號,他帶領百姓抵御水患的故事還編成了實景演出《彭城風華》。”老劉說,這次黃樓主體得到修繕,公園面積擴大了一倍多,增加了人文景點和活動空間。

不僅黃樓,當地施展“繡花功夫”,系統實施了文廟、狀元府、老鹽店、城牆博物館等文化點位的修繕,讓一批歷史古建煥發新光彩,並形成了與城市煙火的有機連接。

孫放在剪子股菜市裡的攤位,經營自家農場的蔬果。人民網 李欣陽攝

孫放在剪子股菜市裡的攤位,經營自家農場的蔬果。人民網 李欣陽攝

“原來就是個路邊搭建的菜市場。”劉五羊肉館斜后方,升級改造的剪子股菜市現代大氣,業態多樣,成了游客慕名打卡的新地標。“海歸”孫放看好這裡,8月份入駐成為第一批商戶,銷售自家農場種的天然蔬果,頗受歡迎。

現在,劉桂林和孫放互相成了主顧,他們偶爾還約了一起去文廟、彭城一號商圈逛一逛,琢磨著是否在“彭城七裡”新開店面。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