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九大場景,解決綜治難題
浙江移動多模態融合網絡助力構建“一網統飛”平台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無人機在政務領域的應用場景迅速拓展,但“監管難、協同難、效率低”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湖州,一張看不見的“網”正悄然拓展城市治理的邊界:在建筑工地,無人機可自動識別安全隱患,實現分鐘級處置﹔在應急救援中,無人機化身“急先鋒”率先抵達現場,回傳第一手影像,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這背后,是中國移動浙江公司與湖州市交通運輸局聯合打造的低空政務“一網統飛”平台在持續釋放效能。該平台將5G-A、AI大模型、雲計算等先進技術與城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構建起“一網統飛、一飛多用”的集約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了政務無人機跨部門、多場景的協同調度與高效應用,為低空資源在公共安全、生態監測、應急響應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移動方案”。
“一網統飛”平台指揮大廳。浙江移動供圖
“過去,不同部門的無人機‘各自為戰’,空域使用時常‘撞車’,數據格式不一也難以共享,監管更是存在盲區。構建一個集約高效、標准統一、監管到位的低空政務管理體系,已成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迫切需求。”湖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湖州“一網統飛”管理平台的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局面。平台建立統一的飛行中心、數據中心和工單中心,實現了對全市政務無人機資源的集中調度、數據的規范匯聚和任務的閉環管理,基本告別了“重復建設、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的舊模式,邁向了“資源集約、數據互通、監管一體”的新階段。
“‘一網統飛’平台並非簡單的無人機調度系統,它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強大的多模態融合感知與決策能力。它有效融合了5G-A網絡的高帶寬低時延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計算機視覺識別等多種技術。通過移動自研的AI算法中樞,能夠對無人機採集的多維時空數據進行智能比對、關聯分析,形成實時、可信的低空目標行為畫像。即使在復雜的城市低空環境中,平台也能實現對各類飛行目標的持續跟蹤、身份匹配與異常行為判斷。”湖州移動項目技術負責人孫波翔介紹道。
浙江移動技術專家日常維護並測試無人機。浙江移動供圖
午后,某建筑工地上,施工員沈師傅未佩戴安全帽在危險區域休息。這一安全隱患被正在自動巡檢的無人機瞬間捕捉,通過5G超低時延網絡回傳至平台,AI算法立即識別並生成預警。指揮中心大屏即刻彈出告警信息,值班人員一鍵下發處置指令,工地安全員迅速到場消除風險。“從發現到處置,全程不過幾分鐘。這在過去依靠人工巡查是無法想象的。”湖州市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平台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再到‘智防’的跨越,讓安全管理變得主動、精准、高效。”
“在公路巡檢中,以往依賴無人機巡查+人工復核,一條快速路一天只能巡檢2次。由於依賴回傳后的影像復核,存在漏判和滯后,效果有限。”湖州市交通運輸局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通過無人機+北斗+AI的自動化巡檢,一天至少可以巡檢4次。”如今,無人機在現場發現疑似問題后回傳信息由AI識別,借由北斗提供精准定位,可對疑似問題進行實時跟蹤及復核,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全自動,安全隱患排查速度和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一網統飛”管理平台已成功接入湖州交通、城市治理、消防、應急等領域,覆蓋水路、港口、公路、在建工程、城市治理、消防、應急等9大類應用場景,落地細分應用28項,實現了從“單點試用”到“體系化運營”的跨越。
據統計,該平台自運行以來,已累計執行巡檢任務1260架次,飛行總時長228.53小時,覆蓋裡程6162公裡,生成有效影像數據58740份,共發現並處置各類問題隱患348起,閉環處理工單105張。(余瑋、陳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