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擁江面海 溫州樂清筑“宜居宜業宜游”新城

周琳子、鄭瀚、張孟濤、吳秋秋
2025年10月11日16:35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剛剛結束的國慶中秋假期,溫州樂清迎來近百萬游客到訪。數據統計,樂清市重點旅游景區(A級景區)共接待游客94.07萬人次,較2024年國慶假期增長29.21%﹔門票收入1918.45萬元,同比增長35.19%。

  除了游客人數創下新高的世界地質公園雁蕩山,由老街改造提升首次亮相的北大街也是“人氣王”。登科巡禮、魚燈巡游、鳳凰飛天等系列民俗活動輪番上演,讓這條素有“一條北大街,半部樂清史”之稱的古老街區煥發全新活力。開街首日人流量就突破5萬人次。

  無論是北部雁蕩山重振雄風,還是市區老街區的煥新迎客,這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恰是近年來樂清城市建設與更新成果最生動的注腳。樂清在持續深化“強城行動”中,城市框架有序拉開,功能品質持續提升,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海濱城市正加速崛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擁江面海

  重構城市發展新格局

  相隔一條甌江,溫州城區對岸的柳市鎮,“甌潮裡”文旅街區正勾勒出嶄新的商業圖景。規劃面積達35萬平方米的區域內,計劃注入山海食宿集、老碼頭記憶空間等多元業態,打造樂清融入溫州都市圈的城市“新封面”。

  從“甌潮裡”向西,樂清融入溫州大都市區的“橋頭堡”——濱江新區正加速崛起。這片橫跨柳市、北白象兩鎮的熱土,承載著樂清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的戰略使命。目前,一期10個重點項目已全面啟動,總投資30.6億元﹔未來三年還將啟動二期、三期共17個項目,總投資34.2億元,重點布局智能電氣、新能源等高端制造產業。

  產業煥新,離不開空間支撐。在北白象鎮,一場“向天空要效益”的變革悄然推進。浙南緊固件產業園從老舊工業區蛻變為現代化產業社區,集聚50余家優質企業,覆蓋制造、電商、跨境貿易全鏈條﹔容積率高達6.0的引領數智科技產業園加快建設,一座百米高的工業大廈即將拔地而起,目標打造樂清乃至浙江的第五代復合型工業綜合體樣板。在融溫擁江的進程中,樂清正走出一條集約高效的都市工業之路。

  交通是城市的血脈,更是樂清擁江面海戰略的骨架支撐。隨著溫州軌道交通S2線開通運營,串聯柳市、翁垟與樂清市區,如同一條強勁動脈,大幅拉近樂清與溫州主城區的時空距離,推動同城化進程邁入快車道。甬台溫高速復線、228國道樂清段等重要干線相繼通車,與S2線共同構建起“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快速路網,“半小時交通圈”從藍圖走向現實。溫樂快速路、S325樂清段二期等項目也即將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未來樂清市區將通過七都大橋與溫州城區實現快速連通,溫樂主骨架路網逐步成型,有力支撐溫州構建“一主一副兩極多點”的都市區空間格局。這套立體化交通體系,正推動樂清從地理概念的“溫州北部”向“溫州都市區主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加速轉變。

  更宏大的交通脈絡仍在延展。今年9月底,承載國家戰略的溫福高鐵正式開工,線路自樂清站引出,經溫州東站終至福州南站﹔同步建設的杭溫高鐵聯絡線達33.13公裡,設樂清站。依托高鐵時空網的密織,樂清“外聯內暢”的交通格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北上南下、通衢八方,為更深層次融入溫州都市區、擴大對外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堅定擁江發展的同時,樂清的目光更投向那片無垠的蔚藍。在規劃面積約9平方公裡的未來新城(勝利塘北片),一場從“甌江時代”邁向“東海時代”的城市跨越,正在樂清灣畔上演。

  “東海之窗、未來之城”的願景正逐步落地。“三縱兩橫”骨干路網已通車,首條地下綜合管廊有序推進,東運河沙灘公園、趕海商街等項目加快建設,東運河公園與勝利塘河公園綠意綿延。樂商大廈、建筑業大廈等現代建筑群正進行外牆裝修,一座承載金融商貿、科教研發、文旅休閑功能的未來新城形象初顯,未來將成為吸引年輕人、集聚科創資源的“強磁場”。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溫州理工大學樂清校區的穩步推進。預計2026年開學,其學科專業設置緊密圍繞溫州“5+5”產業體系,精准對接樂清在智能電氣、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領域的轉型升級需求,計劃開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等14個專業。校區將聯動溫州理工學院的科研資源,聚焦智能電氣與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推動科研成果在本地轉化,為樂清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打造“校地共生、產城共榮”的示范樣板。

  從“甌潮裡”的文旅新意,到濱江新區的產業蛻變﹔從“半小時交通圈”的加速成型,到未來新城的向海憧憬——樂清通過“融溫擁江”與“面海開拓”的雙輪驅動,不斷重構城市發展新格局,在溫州大都市區乃至長三角城市群中,刻下屬於自己的嶄新坐標。

  綠滿全城

  描繪山水宜居畫卷

  入秋的雁蕩山,層巒疊翠間迎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交匯。不久前,2025中國公路自行車職業聯賽(雁蕩山站)暨第三屆雁蕩山騎行大會在此啟幕,123名職業選手與1200名騎行愛好者穿行於丹霞奇峰與飛瀑流泉之間,以一場“體育+生態”的嘉年華,點亮了樂清山水資源的全新打開方式。這場連續三年落地的國家級賽事,不僅打響了“跟著賽事游雁蕩”的文旅品牌,更成為樂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縮影——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動能,繪出一幅城景共融、主客共享的宜居畫卷。

  與此同時,雁蕩山的生態價值與文化魅力也在持續釋放。在第1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雁蕩山榮獲“世界地質公園最佳實踐獎”,成為全球229家世界地質公園中的典范。其擴園申請正式獲批,面積從298.8平方公裡擴大至462.8平方公裡,新增區域涵蓋早期紅層砂岩丹霞地貌與多個人文景觀,完整展示了雁蕩山從湖盆沉積、火山噴發至風化成景的地質變遷全過程。

  業態煥新進一步激活了雁蕩山的山水活力。方洞景區的“雲端拾光”茶餐廳、能仁寺旁的禪意咖啡、遍布景區的文創雪糕與智慧互動設施,為傳統觀光注入了年輕化、體驗式內容。2025年1月至8月,雁蕩山功能區接待游客1024.3萬人次,同比增長8.7%,門票收入9245.1萬元,增長5.46%,印証了生態文旅的融合成效。

  在樂清,優良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圍繞“人民城市”建設理念,樂清將綠色空間作為最珍貴的公共產品,系統推進全域生態治理與公園城市建設,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清晨的銀溪畔,市民張先生沿著河岸綠道慢跑,一路翠色扑面、清風拂耳。“天藍、水清、岸綠,還有這麼多公園綠地,這裡已成我每周必打卡的路線。”他口中的清新體驗,背后是一系列扎實的環境數據支撐——截至今年8月底,樂清PM2.5濃度均值降至20.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1%,改善率居溫州第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4%,生態“含綠量”直接提升著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水清岸綠的變化,源於樂清持續推進的“水岸同治”系統工程。通過河道清淤、生態護坡、植被恢復與截污納管等多重舉措,金溪、銀溪穿城而過、曾因城市擴張受污染的河流重獲新生。在全省首創的“生態地圖”智能管控平台上,265條重點河道實現動態監測與三色分級管理,AI賦能無人機巡河使基層巡河裡程減少60%,治理重心有效轉向源頭管控。截至9月底,樂清8個縣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75%,同比提升12.5%,蒲岐國控斷面水質連續8個月穩定在Ⅱ類以上。

  勝利塘河公園,一條22公裡長的半馬風情步道,是秉持“水通、路通、景通”理念打造的綠道,將清和公園、中央綠軸、東運河公園串聯成珠,勾勒出樂清“公園城市”的優美形態。目前,樂清已建成東運河公園綠道等健康步道15條,總長度達65.4公裡,城區綠道網絡骨架基本成型。清和公園綠道與中央綠軸綠道相繼入選“浙江最美綠道”,見証著樂清從“點線建設”邁向“全域聯通”的生態休閑體系構建。

  從山巒到城區,從綠道到公園,樂清以系統治理守護生態底色,以人民為中心優化空間品質,在這幅生態畫卷上,綠色已成為最動人的發展底色。正如騎行選手穿越山水的身影,樂清正以堅實的生態步伐,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金山銀山。

  人文賦能

  定義城市幸福新內涵

  城市更新,不僅是建筑與硬件的煥新,更是公共服務的注入與人文溫度的傳遞。在樂清,一場以文化為引擎、以服務為核心的品質升級,正深刻重塑著市民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聯結。

  中秋前夕,勝利塘河公園內的觀潮書苑燈火溫馨。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廢棄奶茶蓋化作一盞盞創意燈籠﹔晚間,詩歌朗誦會又為市民帶來別樣的文化之夜。“孩子來了就不想走”,家長劉女士的感受,道出了這座離海最近的城市書房的人氣密碼。書苑更聯合社會力量打造露營基地,讓“抬頭望海、低頭讀書”成為樂清人喜愛的休閑日常。

  以書為媒,文化服務正以更輕盈、更親切的姿態融入城市肌理。從清和公園的水岸書苑、紅嶺老區的紅色書屋,到蒲岐古鎮的街巷書院、雁蕩山景區的山間書舍——一批高顏值、高品質的公共閱讀空間如珍珠般散落城鄉,成為展現樂清文化氣質的美學窗口。而在樂清市圖書館周邊,非遺館、文化館、戲曲中心與大劇院共同構成文化地標集群,通過多元業態與豐富活動,吸引市民走進來、坐下來,在一場展覽、一出戲中,沉浸式感受一座城的文化脈動。

  文化服務不僅需要空間載體,更需流動的風景與持續的浸潤。如今在樂清,街頭、社區、鄉村處處皆是舞台:雁蕩山靈峰景區的經典折子戲、文化廣場上的四季主題演出、“百姓舞台”“我們的村晚”等品牌活動,以及中雁蕩山文創市集等潮流新風,共同構成高頻次、多觸角的文藝網絡。樂清已培育93處“文藝賦美”演藝空間,今年開展街頭演藝339場,57支文藝團隊的1290余名志願者,成為這座城市流動的文化使者。

  文化服務的廣度,更體現在對全域全齡人群的精准呼應。青年下班后涌向“悅青”夜校、“樂學夜校”與清和學院,學習視頻制作、電商技能與生活美學﹔“夜校熱”背后,是樂清對終身學習體系的持續構建。孩子們在樂成一小微型驛站享受“點單式”圖書配送﹔長者則在國企化改革后投用的三家頤養中心,獲得智慧照護與文化活動雙重滋養。全齡友好、全民共享,正成為樂清文化服務的鮮明底色。

  鄉村同樣不缺位。北塘文藝季、黃華鰩魚美食嘉年華、湖霧“村BA”、智仁竹文化節等特色活動,以市集、民俗與美食為載體,不斷刷新農文旅IP熱度。“山海風情”“人文鄉村”等4條主題游線路持續優化,“一張機票游溫州”政策帶動雁蕩山等核心景區免票超7.4萬人次,文化服務的春風,正吹遍樂清每一個角落。

  在服務體系的支撐下,傳統文化也煥發新生。細紋刻紙亮相巴黎國際龍舟嘉年華,民歌《對鳥》登上全國民歌節舞台,黃楊木雕獲央視專題報道——樂清的文化“活態傳承”成效初顯。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在“十一”期間以“甌風宋韻 北街新市”主題活動喚醒千年鄉愁﹔今年“五一”非遺巡游通過動態展演、靜態市集與沉浸互動,吸引線上線下超58萬人次參與。

  文化潤心,服務傳情。樂清的“更新”,發生在每一處空間、每一場活動、每一次服務中,為生活在這裡的群眾標注著溫暖的“幸福刻度”。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