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齊頭並進
杭州臨平讓思政教育在實踐中“深”下去,“活”起來
“同學們,請看這裡,這本《長征記》你們讀過嗎?”10月22日,杭州臨平第二小學的思政教師馬燕帶著孩子們上了一堂“檔案館裡的思政課”。他們來到臨平區弘臨思政學院研習館內的“檔案裡的初心故事”珍貴紅色檔案文獻展前,一起回顧過去的故事。
據了解,弘臨思政學院研習館位於臨平第二小學校園內,佔地450余平方米,於10月22日正式開館。整個場館分為四個區域,其中,“檔案裡的初心故事”珍貴紅色檔案文獻展作為固定布展首次亮相中小學校園。
來到研習館,孩子們可以沉浸式了解臨平的歷史及全區思政教育成果——在弘臨少年志願崗參加志願者紅色講解服務,在珍貴紅色檔案文獻展“零距離”觸摸歷史,在可同時容納50名學生的弘臨大講堂參加活動……思政教育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
沿著臨平教育的發展脈絡追溯,可以發現如今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局限於課堂裡的思想政治課。豐富教育內涵、創新教育模式,讓思政教育從課堂走向社會,從校內走向校外,讓“少年中國”“強國有我”的殷切期盼早日照進現實,成為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錨定這一目標,2022年2月,臨平區成立弘臨思政學院,探索打造思政教育優質載體,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活”字上下功夫,實施課堂教學和思政實踐教育協同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其在實踐中“深”下去,“活”起來。
打造優質課程 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我們帶去的服裝立體設計稿,都是用廢棄紙張和邊角料布頭制作而成,現場同學們穿的扎染服裝,則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染料進行扎染上色,領導和嘉賓都對我們的無廢作品特別感興趣。”回憶起在2024年浙江省“國際無廢日”展覽上的經歷,喬司職高的孫同學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據她介紹,帶去現場的作品都是喬司職高綠色生態主題校園特色項目“喬手無廢課堂”的實踐成果。
“我們將無廢理念和行為與學生專業學習、德育教育融為一體。一方面,對接產業綠色發展需求,把綠色技能引入專業學習中。另一方面,學校把無廢理念作為學生德育行為和素養的發展性評價,通過課程實踐、校內外培訓等方式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像“喬手無廢課堂”這樣極具特色的思政浸潤式培育新樣態在臨平還有很多。利用“節假日”“雙休日”等時間,臨平一小引導學生在文化探尋、社會服務等“假日小浪花”實踐活動中收獲文化底蘊與責任擔當。聚焦臨平歷史文化,臨平二小以“上塘河文化”為底色,打造了“上塘和韻,追光臨平”思政特色項目,通過實地游覽、貿易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文化根基,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運河小學則以蠶桑鄉俗為引,構建起《運河蠶事》校本課程,圍繞“養蠶、種桑、繅絲、織緞”四大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體驗與勞動實踐中感悟無私奉獻的蠶桑精神……
臨平的校園裡,思政教育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煥發出蓬勃生機。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真正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眼下,這份“活”從校內拓展到了校外。臨平區“加油吧·少年”五色五育體驗地圖遴選30個點位,涵蓋紅色教育基地、科技館、農業基地等多種類型,讓學生在“行走的思政課”中,以腳步丈量家鄉土地,切身感受家鄉的新貌。“弘正道”紅色研學線路、“弘夢想”智能制造線路、“弘自然”綠色生態農業3條“弘立方”精品研學線路則通過豐富的文化、科技和生態資源,輔以區級研學手冊《弘立方研學手冊》,為不同學段的學生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研學單,確保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能夠獲得更深入、更系統地體驗。
鍛造師資隊伍 讓思政教育有“底氣”
如果說臨平區的思政教育是一場跨越時空、洞察萬象的思想之旅,那麼教師便是這段旅程的執燈引路人。
臨平深知,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關鍵力量,是高品質思政教育的“底氣”。通過出台《關於進一步建強弘臨思政學院、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通知》,臨平逐步建設起一支匯集學校領導、少先隊輔導員、班主任等力量的思政育人隊伍。
如何讓這支隊伍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則需要政策和培育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健全准入退出機制、嚴格審查基本素養等一系列精准舉措,臨平在入口嚴把教師質量關。另一方面,通過聯動浙江理工大學、地方專家、紅色文化傳承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奧運冠軍等優質資源,臨平區全面實施思政課教師培養計劃,設立“弘臨思政學院智囊團”,為教師們提供廣闊的學術交流平台。
“我們與浙江理工大學合作,共建學術指導委員會,選派了12名高校思政課教授‘點對點’進校園開展指導。”臨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臨平還組建起了一個由在杭高校教授、地方專家、紅色文化傳承者等組成的專家庫,讓專家“推門聽課”、評課,為思政教師“問診把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門把關和專業能力培育的同時,臨平還讓教師先學生一步“走出去”。每年組織教師前往省市區級各類五育教育陣地進行社會實踐與學習,以期讓教師將晦澀難懂的知識理論通過鮮活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聽,提高學生思政課的親近感、獲得感。
除校園內的專職思政教師外,臨平也在不斷尋找針對性更強的師資力量“外援”。
“我是俞樾紀念館的館長,也是杭州市蘇東坡研究會會員,更是‘弘正道’紅色研學線路的講解員之一。”每當接待研學團,宓海濱便會如此介紹自己。與他一樣更具專業度的校外“思政教師”還有很多,老板電器的工程師、田立方未來農場的農業科學家、江南水鄉博物館的專職研究員……他們與校內思政教師形成合力,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們種下愛國主義的種子,為美好教育的實踐增添光彩。
凝聚思政品牌 讓思政教育“深”下去
優質靈活的思政課程如璀璨星辰,照亮學生心靈﹔專業規范的師資隊伍似堅實基石,筑牢教育根基。而托起這一切的,則是一幅全景式思政教育圖景。
“弘正道,臨未來”,是臨平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盼,也是“弘臨思政學院”成立的初心。“學院採用專班運行模式,由教育局一把手、學術指導組、綜合統籌組、宣傳報道組、運行保障組、實踐督導組、科研探究組‘一辦六組’構成專班,從實踐指導、課題研發等多方面構建思政教育一體化的頂層設計。以期培養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質過硬、道德品質優秀的時代新人,為臨平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臨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擁有全局規劃的頂層設計后,下一步便是勾勒細節。早在2022年,臨平便以《關於全面推進臨平區“弘臨”思政學院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為依托,進一步明確了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務,圍繞豐厚思政課程內涵、提升思政教師師能、豐富校內外思政資源、優化多形式思政學習四個方面不斷細化,演變出多項切實舉措。
具體來看,臨平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實施“3+33+63”推進行動,即3所杭州市思政教育一體化先行校示范引領,33所弘臨思政學院試點學校探索改革,63所中小學全面鋪開。同時,臨平同步構建“弘臨”少年、課程、優課、名師等一系列評優辦法,以此打造具有臨平辨識度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
如果說“弘臨思政”教育體系是一幅精心繪制的畫卷,那麼實踐育人運行機制便是這幅畫卷上的點睛之筆。
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教育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它不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而是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家庭互動中,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
為此,臨平區創新性建立了“黨政領導+實踐導師+思政教師+班主任+弘臨少年”“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機制,以及“指導保障+成效考評+評優表彰”的實踐評估機制。從學校到社會,從課堂到田野,從線上到線下,全面實現“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四位一體全覆蓋,形成多維聯動的實踐育人格局。
在“弘臨思政”教育品牌的支撐下,截至目前,臨平區已培育“弘臨”少年430名,開發“弘臨”系列思政課程50門,開設“弘臨”思政優課220節,打造“弘臨”思政名師10名,建立“弘臨”思政名師工作室10個、“弘臨”思政學院試點學校及校外實踐點位60余個。
臨平思政教育的觸角正不斷延伸,向著更深入、更廣泛、更有效的方向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