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醫療“圍牆”:蘇州醫共體建設讓鄉鎮醫院煥發新生
“恢復得不錯,記得清淡飲食、規律作息,煙酒可不能再碰了。”蘇州市大新鎮人民醫院慢性病篩查防治中心裡,內科副主任醫師蔡峰剛為59歲的程鴻遠做完復診,又不忘叮囑幾句。這樣的復查,程鴻遠每三個月就來一次,從家到醫院僅10分鐘路程,省去了往返市區的奔波。
2024年7月,蘇州啟動公立醫院改革,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打破了醫療機構間的“圍牆”,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上下順暢流動。鄉鎮醫院也實現從“治不了”到“能救命”的轉變,煥發出新活力。

蔡峰詢問程鴻遠康復情況。人民網 李欣陽攝
2024年11月8日,程鴻遠在單位開會時突發心梗,被同事就近送至大新鎮人民醫院,這段10分鐘的路程,成了他生命競速的關鍵。做心電圖時,他突然失去意識,心跳呼吸驟停。危急時刻,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與大新鎮人民醫院共建的“聯合病房”迅速啟動急救流程,半小時內完成診斷、急救並轉院手術,為生命搶下寶貴時間。
“心梗並發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極短,通常僅4—6分鐘,能搶回來全靠基層急救能力的提升。”蔡峰說。近年來,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累計下沉8名骨干醫護和14名專家至基層,涵蓋全科、腫瘤科等多個科室,手把手開展培訓﹔搭建“心電一張網”,讓基層醫院能實時獲得遠程影像會診支持。再加上標准化救治綠色通道的無縫銜接,病患搶救效率大幅提升。
術后,程鴻遠不放心,還專程赴北京咨詢專家,得到的答復讓他徹底安了心:“搶救及時、手術專業,沒有留下后遺症。”更讓他舒心的是復查的便利,“蔡醫生總打電話監督我,現在煙戒了、覺足了,每天都鍛煉。”
日前,80歲老人朱秀娣在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查出糖尿病並發腦梗,病情穩定后轉到家門口的大新鎮人民醫院做康復治療。“市醫院遠,來回折騰吃不消,這裡離家才五六分鐘的路。”老人說話時,舌頭還有些不靈活,卻難掩心中喜悅,“真沒想到恢復得這麼好!”
朱秀娣的老街坊季崔娣,也是基層醫療升級的受益者。患有糖尿病並發高血壓的她,以往去市區醫院挂專家號,少則排隊一小時,高峰時“一號難求”﹔如今專家號源直接下沉到鄉鎮醫院,不用排隊就能挂上平價的專家號,調理一周后,她的血壓很快穩定了。
“放在以前,別說心梗這樣的急症,就連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我們都沒辦法治療。”蔡峰坦言,基層醫院的蛻變根源在於張家港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高嶸展示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一體化信息平台。人民網 李欣陽攝
2024年7月,張家港成為蘇州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作為牽頭單位的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迅速發力。“我們上線了醫共體一體化信息平台,實現預約號源、病歷信息、住院結算‘三統一’。”醫院黨委書記高嶸說。
一系列改革舉措隨之落地:建立“聯合病房”,推動專家下沉坐診,全年完成下沉手術190台、影像會診3萬余例﹔上線慢病管理系統,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鏈……數據印証改革成效:張家港市基層首診率達65.41%,病歷規范率和處方合格率提升近13%﹔醫共體帶動成員單位建成3個市級重點專科,三四級手術量增長12%,年服務門診患者1.79萬人次。
如今,基層醫院的服務已不再局限於坐等患者上門。大新鎮人民醫院主動走進村庄、社區、企業開展慢病篩查,建起“初篩”數據庫,今年已完成8000余人次篩查﹔在社區服務中心配置智慧醫療自助機,實現“社區挂號繳費、醫院直接就診”,站內醫生還能直接開具鎮醫院的檢查單和藥品,就醫流程再“瘦身”。
“成立醫共體,核心是讓老百姓就近享受優質醫療。”高嶸的話道出了改革初衷,“要讓曾經需要去北京、上海看的病,在張家港就能治﹔曾經需排隊搶的大醫院專家號,在家門口就能挂上。”
張家港的實踐是蘇州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縮影。2024年9月,蘇州全面推動相關示范項目,目前已建成14個醫療集團、13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108個專科聯盟和29個遠程協作網。
“全市13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裡,397個專家工作室和聯合病房覆蓋率接近90%,牽頭醫院人員派駐實現全覆蓋。”蘇州市衛健委黨組書記章鳴林表示,未來將從“等病人上門”轉向“防篩診治康管”一體化主動服務,從“各看各病”轉向“聯合看病”,打造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民生願景,正在蘇州一步步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