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天一閣,可以這麼“逛”

顧春
2025年10月26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天一閣博物院航拍圖。
顧春供圖

  當游客戴上VR眼鏡“登”上書樓,當學子在百年戲台下仰望藻井,當修復師在殘破紙頁間延續文明……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這座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正以嶄新的面貌面向未來。

  一本明代孤本《北曲聯珠》,可謂“疾病纏身”:虫蛀、鼠嚙、紙張脆化殘缺、邊緣絮化……2021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金玉帶領徒弟謝龍龍著手修復。拆分書頁、清水去霉、毛筆精洗……修復后的古籍墨色如新,平整如初。今年6月,這項修復被評為全國優秀修復案例。

  這裡建有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一代代修復師延續著這門“於毫芒微渺間如臨淵履冰”的絕藝。

  不在寧波,也能“逛”天一閣嗎?答案是“能”。天一閣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將內部及周邊場景高精度復刻,雲上生成一座“孿生兄弟”。近5年,天一閣舉辦了涵蓋書畫、碑帖、篆刻、古籍修復、文保等多領域的展覽110場次。展覽現場,觀眾戴上VR眼鏡,就能親身“登上”書樓,和古人一樣“翻閱”古籍,近距離“觸摸”、鑒賞深藏在天一閣裡的寶貝,甚至“身臨其境”,漫步天一閣博物院,“登上”寶書樓,感受天一閣四季風貌的變化。

  文物會在數字世界“永存”。如今,館藏書畫、碑帖、瓷器和銅器等器物,均已生成“數字孿生”,細節清晰可見。2022年,天一閣研發成功古籍文字識別系統,識別准確率達到95%以上,目前已對9萬頁古籍數字影像進行了圖文轉換。環境溫濕度、病害數據實時監測,積累的海量數據還能反哺長期研究。2023年,“天一閣虛擬現實文旅體驗平台”入選國家虛擬現實先鋒應用案例,成為浙江省文旅領域唯一上榜項目。

  有了“數字天一閣”,天一閣把虛擬展廳搬到國外。去年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天一閣博物院聯合相關企業打造數字博物館,向海外展示了古老的中國文明。

  不止於此,秦氏支祠的修繕工程榮獲浙江省文物保護工程“匠心杯”。1994年,秦氏支祠被納入原天一閣博物館管理。2001年,秦氏支祠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在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下,秦氏支祠修繕啟動。

  就這樣,天一閣的文博工作者下繡花功夫,用最小干預解決文物的殘損和病害,對損壞部分進行精准修復。

  戲台是秦氏支祠的精華。其藻井設計暗合“天圓地方”,16層如意斗拱如螺旋升騰至穹頂,工藝精湛至極。為復原屋面,團隊跑遍各地,尋求符合老瓦規格的黏土瓦﹔為修復國家級非遺“朱金漆木雕”,特意請來非遺傳承人,按古法貼金。最棘手的是幾近失傳的生漆工藝,團隊不僅全國尋材,還找到當年建造匠人的后代參與施工。施工中,團隊全程記錄每一道工序,形成801分鐘的視頻檔案,其中涉及技藝做法的就佔到1/3,為后人留存下一部“修復教科書”。

  修繕一新的秦氏支祠戲台,迎來一場特別的演出,舞台上,越音裊裊,水袖飛舞。修復后的藻井,16層如意斗拱完整絢爛,螺旋盤升至穹隆后覆以“明鏡”,光華璀璨。看吧,傳統空間擁抱現代生活:古戲台上,非遺展演、文化課堂等沉浸式活動熱鬧非凡﹔與高校聯手,秦氏支祠的祠堂木雕、貼金工藝成為研究江南傳統建筑的“活態樣本”……

  古老天一閣的日常,蘊藏著這座城市對文明的敬畏和傳承。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6日 06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