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纖維星空”
![]() |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纖維。纖維,這一全球互通又各具特點的文化媒介,如今以全新的姿態與觀念進入人們的視野,參與著國際藝術版圖的重構與更新。透過正在舉辦的第五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我們可以看到這片“纖維星空”憑借獨特的文化屬性,正在編織屬於自己的璀璨圖景。
當下,國際藝壇日新月異,隨著新興城市涌現和“全球南方”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那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材料、傳統文化以及非遺工藝,成為藝術創作與策展的活化劑與靈感之源。在這場浪潮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開始關注纖維的豐富性,紛紛探索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空間、功能與價值。
纖維藝術由古老的編織技藝發展而來,通過編、織、結、纏、繞、印、繡、扎、染、粘貼、縫綴等綜合技法,創作成軟體或綜合材料構成體,包括平面織物(壁挂)、立體織物(軟雕塑)、日用工藝美術品等。20世紀后半葉,纖維藝術作為一個年輕的藝術門類,從古老的織物文化中脫穎而出。對這一軟性材料的關注,是現代藝術倡導材料解放、抽象表現和空間建構的必然走向,也呼應了21世紀以來對可持續發展、自然與人工、地域文化的多元思考。
在中國,纖維藝術已走過40年的探索與實踐歷程。1987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萬曼壁挂研究所選送的3件作品,登上了20世紀纖維藝術變革的重要國際舞台——瑞士“洛桑國際壁挂雙年展”,成為中國現當代纖維藝術在世界藝壇的首秀。也正是這顆種子在西湖邊萌芽生根,依托著“絲綢之府”的底蘊,延續著洛桑的藝術脈絡,融入東方美學思考,在這片江南氤氳之地孕育出了當代纖維藝術的首批開拓者,杭州也漸漸成為全球纖維藝術交流對話的重鎮。
第五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以“重構星空”為主題,既是對前四屆的復觀與總結,又是對今日全球藝術格局變動的真誠回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45位優秀藝術家,受邀共同在這座“絲織之城”中編織一個嶄新的“文化天穹”,探討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南方”文化藝術的未來走向。
展覽現場,佔地470平方米、高8米的巨型蕾絲藝術裝置《縮地》(局部見圖)如神來之筆,通過大膽的空間敘事賦予十二生肖意象以張力,下方的水面又將這些自由的“筆觸”引至鏡花水月般遙不可及。這件由藝術家、建筑師和110名杭州志願者共同創作的白色織物,讓每一位踏入展廳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繼而沉浸於纖維藝術構建的靜謐宇宙中。此外,電子構建的東方紋飾、織錦包裹的藝術期刊、手工絎縫的龍龜圖騰、數碼編織的海域人潮等作品,不論是對織物材料的拓扑學思考、工業社會的生產線反思,還是對網絡時代的AI互動、非遺工藝的活化創新,都以“纖維”為媒介,在展覽中進行了多重感官的重構與討論。
挖掘纖維藝術的多元潛能,是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一以貫之的學術追求。從2013年啟動之時起,三年展就始終將纖維作為一種獨特視角,試圖探討纖維藝術表達的多種可能、纖維材料的廣闊空間,以及它所具有的AI無法取代的特質。我們相信,纖維藝術這一扎根深厚文化土壤又富有煙火氣的藝術形式,其與大眾的關系是深刻而細膩的,其未來是廣袤而美好的。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6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