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安徽向前丨強村富民 明光有“坊”
豐收是什麼味道?
在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鎮,豐收是一種花生的香味。
秋陽正好,走進三界鎮綠色益農共富工坊,機器轟鳴,烘烤的香氣彌漫整個空間。一顆顆飽滿的花生沿著傳送帶緩緩流動,經過篩選、蒸煮、烘干、調味,最終變身為一袋袋酥脆可口的熟花生,打上“三界特產”的標簽,發往全國各地。
“別小看了這個小花生,現在它成為了‘小金豆’。”三界鎮鎮長趙貝貝告訴記者,三界鎮種有萬畝花生,為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在鎮黨委的指導下,七個村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起綠色益農共富工坊,進行花生、瓜子等堅果食品加工和生產。

綠色益農共富工坊裡,村民們正在挑選花生。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以前咱們種花生,一斤賣個兩三塊,現在送到工坊深加工,效益翻了好幾番!”正在車間工作的村民老鄭笑著說。他既是花生的種植者,如今也成了工坊的生產員,每個月領工資,年底還有分紅。
趙貝貝坦言,一期廠房項目每年租金48.9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現在二期項目,很多周邊的鄉鎮都過來一起跨村聯建,下個月就要投產了。”言語間,趙貝貝滿是憧憬。
這個發生在三界鎮的故事,正是明光市以共富工坊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明光市深入踐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將共富工坊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條組織振興、資源盤活、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新路徑。
在明光市橋頭鎮,“衣嘉親”共富工坊裡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清晨七點半,42歲的李秀梅送完孩子上學,准時來到工坊,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
“這裡計件發工資,時間自由,一個月能掙四千多。”李秀梅手指翻飛,一件童裝很快成型,“最重要的是能照顧家裡老人和孩子,再不用往外跑了。”
工坊負責人介紹,他們與寧波一家服裝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訂單和原料,工坊負責加工生產。“村裡提供場地、組織勞動力,企業派技術員駐點指導。這種模式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又讓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目前,“衣嘉親”共富工坊已吸納橋頭鎮87名農村婦女就業,人均月收入超過4000元。更重要的是,工坊實行彈性工作制,農忙時可請假,真正做到“務工務農兩不誤”。
除此以外,蘇巷鎮的“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充分利用當地優質水資源,發展飲用水產業﹔澗溪鎮的“艾之健”共富工坊則將傳統艾草種植延伸至大健康產業……每個工坊都立足本地資源,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這些遍布明光鄉村的共富工坊,之所以能煥發勃勃生機,離不開一套精密的支撐體系。

“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明光市整合各部門政策,編印《共富工坊政策一本通》,涵蓋產業獎補、項目支持等29條具體措施。市裡還組建了專家服務團,開展“基層吹哨、專家報到”活動,為工坊提供技術指導。
在金融支持方面,明光創新推出“甜葉菊貸”等金融產品,為工坊建設注入資金活水。在組織保障方面,建立“四個一”聯系幫扶機制,每個工坊都有一名縣級領導、一名鄉鎮班子成員和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共同聯系幫扶,同時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的作用,通過“導師幫帶+項目領辦”,助力工坊發展。
“從場地選擇到設備安裝,從技術培訓到市場開拓,都有專人指導幫扶。”“衣嘉親”共富工坊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這種全方位的服務,讓我們能專心搞生產、拓市場。”
如今,明光市已培育成熟共富工坊17個,帶動參建村村均集體經營收益顯著增長,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坊讓村民看到了鄉村發展的希望。

俯瞰明光市蘇巷鎮戴巷村陸郢組的美麗鄉村。胡萬裡攝
傍晚時分,三界鎮的花生工坊裡依然燈火通明。鄭大爺和幾位老伙計坐在院子裡,一邊分揀花生,一邊聊著家常。“沒想到咱這老把式,如今也成了‘產業工人’。”笑聲在暮色中傳得很遠。
這笑聲,傳遞著共富工坊帶來的獲得感﹔這燈光,照亮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明光市用共富工坊這把金鑰匙,打開了強村富民的幸福之門,串聯起一條資源變資產、資產變收益的鄉村振興生態鏈,繪就出一幅黨建強、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