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之江封面⑰丨懸水海島的幸福接力

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
2025年11月11日07:15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難的,就是那些基礎設施薄弱、資源要素匱乏的孤懸海島。破解這道難題,需要的不僅是投入,更是智慧與路徑的創新。

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精准點題舟山市嵊泗縣走海島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為這座全域海島縣的發展錨定航向。三年來,嵊泗直面海島“小、散、遠”的發展桎梏,以“小島遷、大島建”為民生根基,全力書寫“共富經”。如今,一場幸福接力正在這片藍色海疆上演。

嵊泗縣海島風光。嵊泗縣委宣傳部供圖

嵊泗縣海島風光。嵊泗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海上漁火”到“民宿燈火”

早上不到8點,胡滿堂和妻子開始收拾整理民宿。保証客人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是他們每天的重點“功課”。

“不管有沒有人來住,搞好衛生是最基本的。”忙完手裡的活,胡滿堂拉起了家常,“我們這裡過去是個小漁村,村民多以打漁為生,完全是靠天吃飯。后來隨著嵊泗旅游業的發展,村裡來了游客,我有了開民宿的想法。”

2009年,胡滿堂離船上岸,投資100萬元在嵊泗縣菜園鎮高場灣村建起了當地的第一家精品民宿“南珍山庄”。次年,民宿開業。“頭三年賺了差不多60萬元。”2012年,胡滿堂成了高場灣村家庭旅館協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不少村民上岸做起了民宿生意,乘風破浪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站在胡滿堂的民宿庭院中,可以望見大海。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站在胡滿堂的民宿庭院中,可以望見大海。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起初,村裡的民宿設施都很簡陋,如何運營管理,大家心裡都沒底。”就在胡滿堂為此事煩心時,嵊泗縣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舉辦的海島民宿提質升級培訓班來了。通過培訓,胡滿堂打破了以往的認知:“開民宿可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房間布置、接待禮儀、日常服務、急救安全這些都得從頭學起。”

不僅學理論,胡滿堂還跟隨縣裡組織的考察團去各地民宿參觀取經。如今,他不僅對自家民宿的規劃越來越清晰,更幫助同村民宿做出差異化、提升競爭力。“2012年村裡隻有20多家民宿,現在已經有130多家了!”胡滿堂說。

除了強化民宿行業人員技能培訓,近年來,嵊泗縣更是著力構建海島民宿人才“育+拓+留”全鏈條服務體系,於2022年率先推出民宿人才認定體系。

“南珍山庄”隔壁的“森活”民宿主理人陳芬告訴記者,返鄉創業后,她被評定為三類民宿人才,通過民宿人才共富貸獲得了50萬元的資金支持,有了優化升級的底氣。借助天然的海灣資源優勢,“森活”民宿1.0版經改造已搖身變成“吸粉”無數的“網紅民宿”,今年截至目前的營收已超過45萬元。

立足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嵊泗積極探索民宿發展新模式,在全省首創民宿綜合體概念,引導扶持單體民宿向多元化、規模化方向轉型發展。同時,整合各類資源,銜接海鮮美食、海島康養、休閑海釣、漁村電商等業態,全方位延伸“民宿+”產業鏈,提升民宿品質和經營收入。

嵊泗民宿。嵊泗縣文廣旅體局供圖

嵊泗民宿。嵊泗縣文廣旅體局供圖

“通過排摸我們發現,不少單體民宿在經歷快速發展后陷入瓶頸,民宿綜合體的布局正是為了幫助民宿提升特色化和辨識度,打造未來優勢。”嵊泗縣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將民宿與休閑度假、美食餐飲、文化體驗、運動娛樂、親子樂園、藝術空間等業態結合,可以為上島游客帶去更好的旅行體驗。”

截至目前,嵊泗縣認定民宿綜合體10家,穩居舟山市第一。2024年全縣民宿戶均淨收入達到20.69萬元,民宿綜合體戶均營業收入達到120萬元。累計安排低收入農戶就業1500余人,約佔全縣低收入農戶的95%以上,年收入增幅達40%。

翻開最新出台的《嵊泗縣旅游民宿服務規范》,胡滿堂喜上眉梢:“對照這個規范,我們在硬件設施、節能環保等方面可以查漏補缺,也能進一步優化服務細節,為游客營造更加舒適、安全、有特色的旅居環境。”

從“出門靠船”到“出門有院”

在嵊泗縣菜園鎮青沙遷居廉租房見到胡根清時,他正在打掃房間。“房間寬敞明亮,比以前住的條件好多了!”老人樂呵呵地說。

今年81歲的胡根清原先住在東綠華島,一個遠離陸地、往來只能通過船舶的小島。島上房屋老舊、設施簡陋,年輕人紛紛離島,島上老人常年面臨物資缺、就醫難、出行險的困境。

2022年以來,嵊泗縣以綠華島為先行,圍繞“遷得出、住得牢、過得好”細化落實工作舉措,扎實推進新時代“小島遷、大島建”工程,引導小島居民向城鎮搬遷,使居民過上高品質生活。

老人乘船搬離小島。嵊泗縣委宣傳部供圖

老人乘船搬離小島。嵊泗縣委宣傳部供圖

說起搬遷,起初老百姓有不少顧慮。搬去哪?島上的土地咋辦?面對綠華村193戶居民中70%為65歲以上老人、房屋普遍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局面,嵊泗縣政府創新“雙軌並進”機制,一手抓危房清零,通過專業評估將15處C級危房住戶納入首批搬遷﹔一手推暖心筑巢,盤活閑置房產改建適老化公寓。

此外,縣裡組織專班跨海登島,現場答疑。最終由居民議事會敲定了“離島三不變”新政,即成員身份不變、資產收益權不變、承包地權益不變,這才讓小島居民安下心來。

得知要搬遷的消息,胡根清二話不說報了名,還鼓動其他猶豫不決、“懶得折騰”的老人一起搬:“到了縣城離子女更近,還能申請到便宜的廉租房,政府隻收我們每個月150元的房租。房子位置好,設施也全,干啥不搬?”

2024年年底,包括胡根清在內的20戶共30位島上居民陸續完成搬遷,移居“大島”。搬家涉及的東西多而雜,大到老人的衣櫃、縫紉機,小到瓶瓶罐罐、腌制的咸菜,工作人員都細心地將物件按戶分類,裝車運往菜園鎮,確保每一件物品都能安全抵達。

胡根清站在新住所前。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胡根清站在新住所前。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以前買點生活用品、看個病要坐船顛簸兩個小時才能到泗礁本島。現在出門走個兩分鐘就是公交車站,坐車5分鐘就能到縣城中心,10分鐘到縣醫院,太方便了!”胡根清的屋外是一個小院,如今,從小島上搬來的老人們成了鄰居,每天在院子裡晒晒太陽、嘮嘮家常。

“我們會定期對遷居群眾進行走訪,以便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同時,文藝演出、志願者服務也常態化開展,旨在幫助遷居群眾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嵊泗縣菜園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像東綠華島這樣的偏遠小島,在嵊泗共有160余個,島上群眾曾長期受困於交通閉塞、服務匱乏。三年來,嵊泗以“遷得出、住得牢、過得好”為目標,共計推動4400余名外島群眾向本島集聚,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計達70%,較2022年提升4.1個百分點。

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

在嵊泗縣的望海公園,90后劉家琪經營著一家咖啡店。地處縣中心漁港海岸線,每到傍晚,不少市民和游客都會在這裡散步、游玩。

“以前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會在這裡開咖啡店。”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嵊泗人,在劉家琪的兒時記憶中,望海公園聚集了修船廠、物流廠、海鮮大排檔,爛掉的漁排、破漁網、塑料瓶等垃圾堆在一起,環境嘈雜,腥臭味扑鼻。

“原先這裡是一條工業岸線,治理難度大,不僅海洋生態遭到破壞,海塘還一度因結構破損導致防災減災能力降低,大大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居住安全。”嵊泗縣水利局規劃建設管理科科長袁琪介紹。

改造后的海塘區域。嵊泗縣水利局供圖

改造后的海塘區域。嵊泗縣水利局供圖

為扭轉海岸線“臟亂差”的局面,2021年以來,嵊泗縣投資3.16億元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施沙灘修復、岸線整理、海灣清淤、入海污染物治理等重點工程,加強近岸線海域污染防治,已陸續完成13.6公裡海岸線的生態恢復。

2022年,總投資1.92億元的海塘安瀾整治提升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對2.27公裡海岸線進行了系統性改造,於2023年6月底全面完工並開放。該工程將防潮標准提升至50年一遇,有效保障了沿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不僅如此,嵊泗積極推動海塘岸線功能從“工業”向“生態、生活”轉變,通過打造全線開放的城市共享濱海空間,助力旅游、文化、休閑等綠色產業發展。

自工程實施以來,青沙灣濕地公園、微笑海灣廣場、濱海城市書房、城市陽台等眾多特色景觀節點沿海岸線自北向南陸續建成。配套建設2公裡濱海綠道串聯各節點,形成了一條綜合多種功能的“幸福岸線”。

濱海城市書房。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濱海城市書房。人民網記者 方彭依夢攝

如今,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休閑、運動、娛樂等多元化服務,實現了從“臨海”到“親海”的根本轉變,幸福感顯著增強。可觀海、觀港、觀城的景觀風貌廊道,也讓嵊泗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在滿足群眾對美好濱海生活向往的同時,海塘區域更是成為提高游客吸引力的核心載體。“通過該工程,我們積極打造海島海塘旅游新品牌,結合嵊泗豐富的風景名勝區、特色海島、美麗鄉村資源,有效增強了旅游吸引力,高品質的濱海休閑空間成為吸引游客、延長停留時間、促進消費的關鍵因素,有效激活了濱海經濟潛力。”袁琪介紹。

日落時分,不少游客走進劉家琪的店中,點一杯咖啡,欣賞漁港美景。“我給咖啡店起名叫‘Kikikie’,這個讀音在嵊泗方言裡是‘看看’的意思。”劉家琪告訴記者,如今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好,她期待有更多人來到嵊泗逛一逛、瞧一瞧。

系列報道專題:之江封面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