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湖州:“渔网”接上“互联网”

王艳琦
2021年07月12日08:48 | 来源:湖州日报
小字号

  “我叫朱良荣,是一名‘渔三代’,我的爷爷也好,父亲也好,都生活在渔船上……”今年34岁的朱良荣,是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人。与父辈们靠出湖打鱼来养家糊口的境况不同,如今,小梅村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朱良荣毅然选择了回归乡土,在父辈基础上创立了“朱氏蟹业”的品牌。作为年轻一代,他想到了在互联网上卖生态蟹,在南太湖畔租了个15平方米的店面,每年蟹季时,朱良荣还会进行直播带货。一年就有300万元销售额,盈利60万元。

  作为一名“渔三代”,朱良荣小时候也曾在船上生活过,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渔民的生活却让他印象深刻。因为经历过,所以他从小就知道老一辈捕鱼生活的不易,也清楚知道南太湖畔这些年来的变化。

  “我爷爷一生都在打鱼,在船上住了近80年,是小梅村最老一辈的捕鱼人。”朱良荣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朱洪洋今年已经90岁了,在小梅村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启动前一直以船为家,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

  而当时他们生活的渔船长度仅有十多米,除去装渔具鱼虾,一家七口都住在里面,在船上行走都需要一直弯着腰,水用的是太湖水,电是临时搭的一种零用电,生活污水只能直排太湖中。

  每天凌晨4点,渔民都会迎着朝霞出发,因为渔具简陋,每天只能捕到几十斤鱼,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撇开收入不说,出湖高风险也是老一辈渔民无法逃避的现实。

  “从有渔民起,他们就没想过能够上岸居住,更没想过会有现在这样舒适的生活。”朱良荣告诉记者,2007年时,小梅村渔民上岸工程启动后,爷爷第一次住进了安置房,虽然早已经打不动鱼了,但完成了从渔民到村民的转变。

  “再说到我爸,他虽然出生在渔船上,但已经不算渔民了。”朱良荣说,父亲朱玉林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渔船上岸工作,之后又在南太湖畔开了家以船身为底的餐船,位于当时的“湖鲜一条街”,所用的食材则由村里的渔民提供。

  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餐船生活污水直排太湖,加重了太湖的污染。2007年,湖州市对“湖鲜一条街”进行全面整治,需要拆除所有餐船。

  “船一旦拆除,意味着家里的收入大大减少,父亲很是着急。”朱良荣说,但想到太湖当时的状况,还是第一时间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配合拆除。

  此后,“湖鲜一条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观光、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渔人码头,所有的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管网。

  朱良荣的父亲本已经告别渔船了,没想到不久后却再次与船结缘,而这次他开的不再是小渔船,而是开着游艇带游客领略南太湖的旖旎风光。

  “接下来马上蟹季了,我又要开始准备销售生态蟹了。”朱良荣笑着告诉记者。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