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山海情深白茶香(逐梦)

邓力铭
2023年04月05日09: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为青川“白叶一号”种植基地。
图②为王永明(左)和村民一起采摘白茶。
图片均为沈若飞摄

  薄雾从白龙湖飘上来,挂在山腰。

  放眼望去,山坡上垄垄青绿正肆意铺展,绽放在王永明的眼里,也绽放在青坪村人的心窝里。

  

  王永明刚担任青坪村党支部书记那会儿,青坪村正是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村里的路修好了,自来水入户了,移动网络也有了,可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地也荒芜了一大半……

  四川省青川县青坪村地处川陕甘交界处,位于白龙湖西岸高山地带。这里群山环绕,面积不小,却土地贫瘠,曾被乡亲们叫作“清贫村”。

  2022年,青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还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改变,从2018年开始。这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这年秋天,“白叶一号”扶贫茶苗从东南沿海的浙江,跋山涉水来到西部四川的大山深处。一时间,黄杜人,冷藏车,白茶苗,成为青坪村里一道美丽的景观。

  土地,仍是贫瘠的土地。经过几年摸索,青川县逐步找到了“造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5项新建基地关键技术和“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7项管护关键技术,形成了“白叶一号”茶苗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种植规程。

  

  王永明仔细查看着“白叶一号”茶苗的长势,不时掏出随身的小本本,记下茶苗生长情况。

  自从安吉白茶在青坪村的大山里安了家,王永明就随身带着这个小本本。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着“白叶一号”在青坪村的每个管护日常、每次拔节生长。

  走到茶园尽头,一块荒芜着的坡地横在面前:土壤板结,杂草倾覆,枯黄一片,两三年没有耕种过了。王永明心疼得直跺脚。

  绕着“白叶一号”茶园基地,王永明走遍了每块这样荒芜着的坡地。他把村里可种植白茶的坡地,一块块复盘了一遍,边边角角都没落下。还是128亩。午饭后,他翻开小本本,又算了一遍。

  这几天整地,下月底下苗子。刚从县上白茶春管技术培训课堂走出来,“土专家”老王就接到了王永明的电话,边说边往村里赶。他知道王永明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慢不得。

  而王永明心里有数,现在村里已种植“白叶一号”1226亩,加上传统绿茶,茶园面积达到了43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茶村,想慢也慢不下来。

  果然,王永明让老王再把村里可种植白茶的坡地,一块块复盘一遍,荒芜坡地一块也不能落下。

  这要在以前,这些坡地拿钱请人种,都没人愿意干。老王笑笑,还不是大伙儿尝到了甜头。这个甜头真不小,去年全村土地流转收入37万元,村民茶园务工收入120万元,首次采摘的“白叶一号”干茶每斤卖到了两三千元。

  十几岁就种田的老王,自家12亩坡地入股村绿茶种植合作社,夫妻俩在茶园务工,租金、薪金、股金等“五金”收入,正芝麻开花节节高呢。

  老王人灵光,吃得苦,又肯学习,很快掌握了“白叶一号”管护技术,成了村里的白茶技术指导员,在大山里吃起了“技术饭”。

  离老王家不远,是从高山上搬迁过来的崔大娘。前些年,崔大娘丈夫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家里两个孩子正读书,是因病致贫的建卡贫困户。

  “白叶一号”落户青坪村,崔大娘把11亩坡地流转出去种植白茶,自己和丈夫在茶园务工,一年有近2万元收入,孩子毕业工作后,家里的负担减轻了,很快就脱了贫。

  过去,家里最值钱的就一台彩电。随着村里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崔大娘家里的设备也开始多起来,除了冰箱、洗衣机,还买了摩托车,用上了5G手机……

  从“扶贫苗”到“致富叶”,浙川演绎出“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山海深情。4年来,青川县已建成“白叶一号”茶园基地7000亩,直接受益群众920户3512人,带动易地搬迁群众210户651人实现长效增收致富。

  

  听说要种安吉白茶,玉白色就成了青坪村人最期待的颜色。

  玉白,温润如玉,白而无瑕。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温暖,充满希望。

  安吉白茶是突变体茶树,因早春幼嫩芽特别是一芽二叶呈玉白色而闻名。

  这玉白色,也诱惑着常年在外务工的阿香姐。2020年,听说家乡种上了白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阿香姐返乡成了一名白茶管护员。

  以前种茶靠天吃饭,管护白茶后,每天从早到晚,阿香姐都泡在茶园里,查看茶苗长势、除草施肥、挖沟排水,参加白茶管护知识培训等。

  阿香姐体会到了白茶的“娇贵”——降雨、气温、土质、海拔,哪样不合“胃口”就犯病。从平原移植到1200米较高海拔的青川山区,想种好白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年,青川采取“反租倒包”模式,将茶园按面积大小分包到户管护,让村民参与到白茶的管护、采摘、加工、销售之中,分享全过程各环节利润。阿香姐积极性高涨。

  也是前年,青坪村遭遇罕见高温天气。抗旱保茶,阿香姐就重复做一件事:凌晨至上午,浇水;傍晚至深夜,浇水。每天只休息六七个小时,持续一个月后,久违的甘霖降临茶园。看着绝大部分茶苗安然无恙,她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

  去年,阿香姐管护的200亩茶园开始采摘,白茶卖了3万多元,算上日常管护工钱,年收入猛增到了五六万元,比在外务工还强。

  “玉白真是我的幸运色啊!白茶这么金贵,娇贵点也是应该的。”阿香姐笑得灿烂。

  和阿香姐一样,老赵家也流转出6亩地种植白茶,平日在茶园务工,虽说还没到采摘期,但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拿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银。“等到茶苗成蓬,采摘收入还要翻番。”老赵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没想到,跨越万水千山,安吉白茶富了我们青川百姓!”

  从青坪村到青川县城要走40多公里山路,这么多年来,这里都是一个劳动力只出不进的小山村。如今,村里有了茶产业,村民致富小康了。路过老赵家门口,王永明听见老赵给远在广东务工的儿子打电话:“回来种白茶吧!我们还有10亩坡地,今年全部都纳入了扩种计划!”

  人在回流,群山里人气越来越旺了。

  

  王永明喜在心里。

  高山云雾出好茶。青川地处龙门山脉尾端,是典型的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的无污染茶区。“白叶一号”白化时间长,白化度好,氨高酚低,品质高,品相好。

  但当初动员引进种植“白叶一号”,乡亲们一开始热情并不高。青川种茶历史悠久,这里的七佛贡茶还是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舍近求远,学技术还要“重打锣鼓重唱戏”,多此一举!直到前年底,全村仍有128亩坡地荒芜着。

  靠山吃山,吃法有讲究。品种老化,技术落后,卖不上价,传统茶产业亟须创新升级。县村干部看出了顾虑,挨家挨户敲开了村民的院门,也敲开了老乡的心门。

  好在安吉“两捐两包”——捐茶苗、捐帮扶资金,包技术指导、包鲜叶回收,每月派出技术员现场指导,24小时全天候线上跟踪指导,浙茶集团包销全部鲜叶……

  太阳偏西,来到梯地的制高处,王永明眼前一亮,青坪村已变了模样: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青砖灰瓦白墙,错落有致;梯地茶垄公路,蛇行盘旋;绿树村庄崇岭,好一幅青坪村的春山图。

  在这静美的画面中,王永明清楚,“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一刻也没静止过,正24小时全天候监测着各地块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汇集着各地块的土壤墒情、微量元素数据及茶苗长势情况。它还会及时组织专家远程会诊,适时发布白茶管护任务,实现每包青川白茶“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监管。

  掏出手机,王永明拍下眼前的美景,2022年3月首次大规模采摘“白叶一号”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开采那天,层叠起伏的青坪茶山上,一条条整齐的茶垄斜挂在山坡上,玉白的芽头齐刷刷露出鲜活的笑脸,采茶姑娘灵巧的手指在茶树顶上飞舞,鲜嫩的白茶不断跳入茶篓。

  首批白茶制成,王永明迫不及待地装车,赠给千里之外的黄杜亲人品尝。现场视频电话里,王永明和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都激动万分。

  山海情深白茶香。王永明准备把这张照片发给盛书记,把好消息也告诉黄杜村的亲人们:村民的钱袋子又鼓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又增长了,“白叶一号”扩种又开始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5日 08 版)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