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传统庙会的“艺术实验”
杭州余杭黄湖以“艺术乡建”赓续乡村历史文脉

“现场观众反馈‘麻子菩萨’的故事很接地气……明年演出要把欠缺的部分做好,预留更多时间给村民演员排练。”随着农历十月半的黄湖庙会落幕,最近,庙会戏剧负责人庞小凡又进入了紧张的复盘阶段。
据记载,作为杭州市余杭区西部的“中心城镇”黄湖镇,历史上逢农历十月半都有举办黄湖庙会的传统习俗。2023年,“十月半”黄湖庙会重启,通过原创哑杂剧《麻子救虎》和周边文创产品等,为市民送上了一次传统庙会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实验”。
“选择哑杂剧是大胆的民间性尝试。我们去掉台词仅依靠演员表演来推进剧情,调动观众注意力,没想到效果格外好。”庞小凡回忆道,2022年起团队就着手筹备演出,希望以戏剧艺术形式保留黄湖村民的集体回忆,展现当地优秀深厚的文化内涵。
“黄湖庙会最初是为了纪念郎中‘麻子菩萨’。我们邀请了社会学、戏剧等专业的朋友,挖掘故事文化价值,并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包装,以期打造更有黄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庙会统筹和设计负责人、“新村民”傅之瑜表示,2024年庙会还将增添新元素,令品牌形象更多元。
赓续乡村历史文脉、走好乡村共富路,如今,“艺术乡建”的文艺因子正浸润着黄湖的角角落落。“现在,青山村集聚了80余名‘艺术乡建’人才,还有融设计图书馆等20余家艺术产业项目,我们有了人才、产业等优势资源,接下来就该形成‘传统之上的未来’的艺术乡建品牌,助力乡村实现文化共富、物质共富。”黄湖镇相关负责人举例说,青山村在“艺术乡建”集聚效应下,年均吸引访客5万余人次,为村集体带来综合收入600余万元。
当前,余杭正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有更高要求。接下来,余杭区将着眼经济和文化“双提升”,聚焦西部乡村“艺术乡建”发展,探索艺术与乡村的共生关系,打造未来青山、中泰竹笛等乡村艺术场景,推动径山茶圣节、鸬鸟蜜梨节等品牌转化,以文艺力量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什么是英雄?从这场报告会中就能找到答案……
- “什么是英雄?为什么成为英雄的会是您?我能成为英雄吗?”随着灯光褪去,报告厅大屏幕播出的先导片里闪现出三个问题,沉沉地叩击着现场观众的心灵。 12月4日,“弘扬英烈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公安英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浙江专场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不同警种、不同地域公安英烈的感人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带来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洗礼。 屏幕漆黑。…
- 激发创新动力 浙江农行为专精特新企业送上“大礼包”
- 如何扶持和培育出一批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日前,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2023年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对接会(浙江大学校友企业专场)成功举办。浙江省经信厅、浙江农行、浙大校友会共同聚力,开出了一剂“良方”。 此次对接会以“打造金融生态 赋能科技创新”为主题,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开展政府服务赋能、发展研究赋能、技术创新赋能、农行惠企赋能、融资发展赋能、上市培育赋能等现场活动,对浙大系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靶向生态赋能,进一步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促进浙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