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原创

在一线 看新春|杭州:耕出新质生产力 “新农人”变“兴农人”

方彭依梦
2024年03月21日09:52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雨水节气一过,冬小麦进入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初春清晨,来到杭州市钱塘区临江街道萧东村的高标准农田种植基地,不少农户正在田间忙碌。

“麻烦搭把手!”在其他农户的帮助下,马鑫女顺利将肥料装入植保无人机中。装机后,展开无人机螺旋桨,她手握无人机遥控器开始配置飞行轨迹。

紧盯手中的智能显示屏,在按下“起飞”的同时,马鑫女轻轻点击升空按钮。伴随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无人机迅速飞向空中,在农田间掠过,并按照规定路线精准有序地施肥,一个来回就能将一桶肥料撒完,整个过程快捷、高效。

马鑫女正在配置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轨迹。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马鑫女正在配置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轨迹。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往年这时候,我们会提着塑料桶去地里施肥。像是这片麦田,一共35亩,靠人工施肥得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几亩地下来人就累得吃不消了。”站在田埂旁,马鑫女一边操纵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一边介绍,“现在我用无人机作业,只要手指在操作屏上点一点就能施肥,不用花钱雇人帮忙,预计1天就可以完成500亩地的施肥作业。”

虽是一名“新农人”,但搞农业对于马鑫女来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

“我的父母就是农民,我从小就喜欢往田间地头跑,帮着家人做一些农活。小时候,每当看到嫩绿的麦苗长成金黄饱满的麦穗,我总是喜悦又感动。看着父母在这片土地辛勤耕耘,我很早就有了延续他们事业和梦想的想法。”1999年出生的马鑫女,本科读的是生物医药有关专业,后来进入一家医药企业实习了两个月,最终还是决定辞去药企的工作,回家做农民。

马鑫女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马鑫女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老一辈的观念或许认为,回家种田是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我倒不这么觉得,我是真心热爱农业的。四季流转,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下的土地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2020年,毕业后的马鑫女回到老家萧东村,开始帮助父母打理2000多亩的承包田。同时,她从父亲马卫祥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管理杭州双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卫农业”)。

“新农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上手没多久,自然灾害就给马鑫女上了一课。

“四年前的冬天特别冷,当时种的西芹因为收割不及时全部烂在地里了。”面对新手路上的小挫折,马鑫女没有气馁,她在反思后重振旗鼓,田里去得更早也更勤了,得空就和父母一起商量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有一阵病虫害比较多,为了赶防治时间,马鑫女经常凌晨三点就出发去地里打药了。“有一天一直忙到早上五点多,因为带着头灯感受不到光线变化,猛地抬头,看到太阳已经升起,上空是蓝天白云,地上是清水绿稻,那个场景很美,非常难忘。”马鑫女说。

除了在田里忙活,马鑫女还从头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认真钻研农业机械设备。“从传统的种植农户转变为农业科技人才需要一个奋斗过程。”马鑫女的农业现代化“新思维”给埋头于传统种植多年的父母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正在农田里施肥的这架植保无人机,就是马鑫女在2021年“接班”不久后购入的新装备。“一开始操作时没有这么熟练,控制不好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后来我把自家农田当做试验田,每天练习操作,现在熟练多了。”回家务农的几年间,马鑫女顺利考取了植保无人机驾驶证,从之前的机械小白变成了现在的“熟手”,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也逐渐成为了农户们的新农具。

植保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施肥。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植保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施肥。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无人机每次的飞行高度约4米,相比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无人机具有播撒均匀、雾化效果好、不受作物长势和地形限制等优势。同时,借助先进的导航操作系统,无人机可根据位置自主规划最优路径。”马鑫女感慨着“科技种地”的神奇,“相较于我父母那个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科技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很大改善。”

这几年,马鑫女陆续解锁了不少新技能。上午她可能还在田间开着插秧机、收割机,下午她或许就会出现在办公室,为农业项目的网络申报而忙碌着。

“以前我们这儿一户有500亩农田都算种粮大户了,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化耕种模式的运用,农户们都开始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蔬菜、小麦、水稻等作物,千亩甚至万亩粮仓都很常见。”作为“新农人”,马鑫女也见证了家乡农业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钱塘区已累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次,培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同时,该区积极推进6个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马鑫女坦言,这几年,政府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政策支持、科研支持等让她这个95后“新农人”越做越有底气。自她接手公司以来,经过3年发展,双卫农业被评为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近2000万元,连接农户35户,带动种植基地2400亩。

近两年,在马鑫女的带动下,双卫农业开始发展“稻鸭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养殖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

“上车,去看看我们养的鸭子。”坐上马鑫女驾驶的小货车,经过一片麦田便来到了稻鸭共生基地。在这里,家鸭在水稻田中放养,与水稻共存。

“家鸭会吃掉水稻中的杂草和害虫,同时,它们在田间穿梭踩踏还能增加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鸭粪也是一种天然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的营养供应,水稻更加健康环保,年产量增加百余斤。”马鑫女介绍,“去年共富田园丰收节,我们还开展了收割水稻比赛、稻田捉鸭等活动。”

稻鸭共生基地。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稻鸭共生基地。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眼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涌现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这也让马鑫女对未来信心更足。

“今年我们新建了农事服务中心和育秧大棚,购置了新的插秧机。以前我们的水稻都是别的农机合作社服务的,从今年开始,水稻这块从耕地、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到烘干全程都将由我们公司自己来做。”马鑫女说,“我也在学习智慧大棚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尽快搭建智慧育秧基地,将育秧从田间搬到‘工厂’,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水稻育秧全程精准控制。”

记者手记:

春暖大地,万象“耕”新。眼下正值春耕春管关键时期,农民育秧备耕一片繁忙。行走在浙江各地的田间地头不难发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农机”和使用农机的“新农人”,已成为农业稳产增产的新质生产力。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近年来,随着乡村吸引力不断增强,无数“新农人”重返故土、逐梦沃野,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新生力量。像马鑫女一样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新农人”们,正以满腔热忱和执着的信念扎根乡村,帮助传统农户实现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的转变。

但是,搞农业不能光靠一腔热血,俯下身子做实事是根本。采访过程中,马鑫女手上的农活就没停下来过——查看小麦长势、操作无人机施肥、去稻鸭共生基地喂鸭子、对接农业项目……用她的话说就是,“土地不会辜负有心人,农业需要踏实去做。”

(责编:方彭依梦、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