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原创

“0375 6015” 和杭州电报正式告个别

2025年04月30日09:44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5月1日起,杭州电报业务正式关闭。从1883年苏浙闽粤电报干线架设至杭州开始算起,杭州电报一共走过了142个春秋。

“0375 6015”是再见的电报代码。今天,让我们和杭州电报正式告个别。

站好最后一班岗

杭州市上城区惠兴路9号的一楼报房内,任宏和他的同事们熟练地将一封封电报打印、封装、盖上邮戳。

作为杭州最后一位电报员,这样的动作,任宏重复了40年。

1981年,初中毕业的任宏正式成为杭州电信局的一名电报员。在电报还是主要通讯业务的80年代,任宏一天要发出200多封电报,平均两分钟一封。后来,随着BP机、电话的出现,杭州的电报业务量不断下降,网络的普及更是让电报业务急剧萎缩。前两年,任宏每天处理的电报不过二三十封。

任宏的工作画面。高峰摄

工作中的任宏。高峰摄

杭州电报业务即将关停的消息,引来了不少人发电报打卡。这间大小不过15平方米的报房久违地恢复了生机。

“想过忙,但没想到这么忙。昨天是最高峰,营业厅那边达到了1300封。”即使是从业了40多年的老电报员,这样的工作强度还是让任宏有些招架不住。连续20多天的工作让他坦言,像是回到了40年前电报的“黄金时代”。

为此,杭州电信公司特地抽调了五名工作人员,成立了临时的电报工作小组。

“原来整个电报业务就任师傅一个人,我们现在过来帮帮忙。主要也是为了能让用户早些拿到电报,我们尽力而为嘛。”打印、核对信息、封包、投递,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在每天200多封电报的压力下,原本的话务员金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熟练的电报业务员。

“从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再回到电报岗位。”回来帮忙的邵益民曾是电报房的老员工,看着这间熟悉又陌生的报房,他感慨万千。

报房的柜子上,摆放着几十年前的电报信封和回单。邵益民的手边,是封面已经泛黄的标准电码本。在这间不大不小的屋子里,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有不绝于耳的键盘敲击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

不同时期的电报信封。高峰摄

不同时期的电报信封。高峰摄

2024年,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因超过使用年限光荣下岗。从那以后,键盘代替了摩斯密码,电报传输终端也从电报机转移到了电脑上。

“电报机也好,电脑也好,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样的。”尽管传输装置发生了改变,任宏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习惯。先打报头,紧接着是收件人信息和电报内容,最后手动盖上原先自动生成的邮戳,一封电报才算有了标准的出厂形态。

在谈到自己40多年的工作生涯时,任宏表示,从上班第一天打电报到退休前还在打电报,这是十分难得的经历。“最后一班岗让我来站,这也是一种荣耀吧。”

如何告别

杭州电报时代即将落幕的消息,击中了年轻人的心。

4月27日,在电报业务即将关停的四天前,位于武林路的中国电信营业厅内人声鼎沸,这是杭州最后办理电报业务的营业点。

武林营业厅内的电报业务指示牌。高峰摄

武林营业厅内的电报业务指示牌。高峰摄

营业厅内的电报业务区排起了长龙,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的身影。

00后的黄同学即将大学毕业,在得知消息后专门赶来发电报。“我可能会发一些网上比较火的‘梗’。”黄同学表示,这是他们这一代人和旧时代事物告别的方式。

26岁的谢女士特地从上海来赶杭州电报的末班车,在主要内容那一栏,她写下“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唯爱与信念永恒。”

工作人员核对电报内容。高峰摄

工作人员核对电报内容。高峰摄

相较于原来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现在的电报更代表了一种怀旧情怀。采访中,“有急事,速回微信”“已抵杭,速回扣扣”和各种怀旧文案成为了年轻人提到的高频词汇。

在退休之前,是否会发一封电报给自己?这是任宏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他表示,发肯定会发,但电报的内容还没想好。由于业务激增,任宏原先9月份的退休时间被延迟到了12月。他仍需要跟进电报的后续工作。在这段时间内,也许会给自己发一封最后的电报。

从电报投递员到后来转岗,再到现在来报房帮忙,任宏的同事曹迪斐从未发过一封电报。他表示,如果要发最后一封电报,会发给自己的妻子,内容就写感谢她多年来的陪伴。

一个时代的媒介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依旧有人留存着关于电报的记忆。

“特地来重温一下当年发电报的情景。”76岁的王大卫是营业厅中为数不多经历过电报时代的人。年轻时王大卫在黑龙江工作,和杭州家人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和电报。

王大卫带外孙体验发电报。高峰摄

王大卫带外孙体验发电报。高峰摄

“过去有急事才会发电报,比如家里有老人生病了,一封电报发过来,就知道有紧急情况发生了。”王大卫回忆道。以前一封电报要几毛钱,抵得上很多人一天的工资。小事写信,大事发电报。这是专属于一代人的媒介记忆。

在王大卫的一旁,抱着复古相机的孙先生格外显眼,他是杭州“火腿族”的一员。

武林营业厅内的火腿族孙先生。高峰摄

武林营业厅内的“火腿族”孙先生。高峰摄

“火腿族”,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别名。在近期电报再次“出圈”之前,杭州每年的二三十封电报,很多都来自“火腿族”成员。

胡欣是杭州一个无线电爱好者群的群主。整个4月,他每个礼拜都会去武林路的电信营业厅,将群友要发的电报代发出去。

尽管已有很多人在网上提供有偿的电报代发业务,但胡欣还是坚持“为爱发电”。

“对于我来说,告别比赚钱更重要。”伴随截止日期越来越近,胡欣要代发的电报也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次,他一次性发了一百多封。这些电报的收件地址遍布全国各地,内容五花八门。每每看到那些怀念电报的文字,胡欣还是会觉得很温暖。

虽然杭州的电报业务即将关停,但电波不会彻底消逝。像胡欣这样的“火腿族”还是会通过电磁波交流。尽管这是一个非常烧钱的爱好,他还是希望能让电报这种通讯方式永久地存续下去。

BD055型电报机。高峰摄

BD055型电报机。高峰摄

“愿我们在电波的另一端相聚。”胡欣社交媒体的个性签名这样写道。(高峰)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