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再结创新成果
长三角示范区发布5项制度创新经验

5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5项制度创新经验,包括跨省域综合性协同立法、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跨省域警务协作、跨省域功能区开发建设管理、清单式项目化压茬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和“样板间”,长三角示范区于2020年建立了制度创新经验常态化总结推广工作机制,总结筛选实施效果较好、具备一定复制推广价值的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有序向社会公开发布,供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有条件地区参考借鉴。
5年来,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信用管理、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8+N”重点领域,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共有57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此次是2025年第一次制度创新经验发布,涉及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领域。
在跨省域综合性协同立法方面,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协同制定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该条例由两省一市共同起草、调研、修改并同步审议、通过、施行,是2023年修改的立法法明确可以根据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后,首个出台的跨省域、综合性立法项目。
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也是示范区近年来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过去,示范区内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执法尺度和标准存在差异,如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流动性违法行为,往往因为地方执法标准不同而得不到统一处理。对此,示范区创新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机制,遴选区域内行政执法典型案例,由两区一县参照执行。前期,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行政执法部门针对高频多发、容易产生执法偏差、需要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等10种情形,筛选已办结并具备法律效力的案件,目前,已在处理工业企业违法排污、车辆超限超载等方面形成18个典型案例。
跨省警务作战有了“一张图”。针对省际毗邻地区社会安全治理难等问题,示范区三地公安机关建立省际毗邻地区“就近接警”模式,明确紧急警情发生时由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警力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后续再根据管辖权进行案件移交。同时成立示范区警务合作中心,实现警务信息“一网共享、一键响应”,针对跨省域重点案件实行联合指挥、联合办理。在毗邻地区建立多个跨省域联勤检查站,整合三地多警种力量,对重点路段、水域、交通节点进行全天候联合查控,提升区域治理的整体效能。
在项目开发建设管理领域,针对跨省域共建区域,示范区建立起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个主体管开发、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治理促发展的“五个一”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示范区组建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的开发公司,承担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聚焦环境卫生、公共绿化、应急管理等7个重点领域,制定共建区域管理运营系列标准。每年制定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建立土地总控和会商机制,为共建区域开发建设提供一体化治理保障。
民生服务领域,示范区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张清单”。针对群众需求较为迫切的公共服务事项,示范区梳理出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有条件实现标准趋同或服务联动的项目,形成项目储备库,制定形成项目清单。同步建立清单跟踪评估机制,定期总结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结合群众跨省域就业、居住等新需求,动态更新清单项目。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项目“储备—实施—评估—更新”全周期管理。目前,示范区已推出5批清单,包括63项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
2025年初以来,示范区紧扣年度77项重点工作安排,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改革授权、项目建设和功能培育。统计显示,2025年一季度,青浦、吴江、嘉善三地GDP共计1320.2亿元,同比增长8.5%。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