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画中走出的瓯越园

“以《江山胜览图》为灵感源泉,取其山水意境与文化神韵,紧扣‘瓯越古韵,山水相趣’主题,将古画中的瓯越风华,以园林艺术的形式在现实中呈现……”眼下,这个精准诠释温州既古典又现代内核的园林——瓯越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叠山理水”。
提起温州,人们常想到的是千年商港、南戏故里,或是永嘉学派、百工之乡……这些鲜明的文化标签,彰显出温州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此同时,温州美丽的山水早已在瓯江诗路流传——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恰是画卷中的温州山水与文化结合。这幅画不但是现存最能反映温州山水实景的代表之作,亦是温州展园“瓯越园”的创意来源。
近日,“瓯越园”总设计师陈丽就从这幅画开始讲述瓯越园的设计理念,从而让人一窥“瓯越文脉”在温州园博园中的延续与传承。
古画启新思
设计理念匠心独运
温州的风雅,藏在千年文脉的历史褶皱里。
如何从中提炼温州核心文化符号,并转化为兼具历史深度与现代功能的景观语言,同时避免符号堆砌或地域表达碎片化,成了瓯越园设计团队首先面临的难题。
瓯越园设计效果图
“在收集整理了大量素材和创意后,最终触发我们创意灵感的就是这幅呈现宋元温州风貌的古画《江山胜览图》。”陈丽介绍。温州园林在宋时是高潮,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素来与绘画相融相生。造园家常以画境为灵感叠山开池,画家亦以园林为对象描摹托情。画坛宗师董其昌曾道:“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一语道破了园林与绘画相通相契的玄机。
与合肥、武汉、深圳等地历届园博园相比,温州的园博园有着不一样的山地条件:其依山而建的立体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了瓯越丘陵地貌特色,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生态格局。这其中,瓯越园就坐拥1.25万平方米的湖岛空间。立足原生地貌,设计团队以小见大,采用“意象提炼”的设计策略,以《江山胜览图》的山水骨架为蓝本,引入温州典型的雁山楠水等山水元素,构建出园林山水框架。
在复刻温州山水外形之外,瓯越园还承载着诗意内核。
瓯越园设计效果图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游历山水写下《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20余首山水诗,温州由此被称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瓯越园巧妙融入了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内核,借用谢灵运笔下的“岩下云方合”“池塘生春草”等文学意境,园区计划打造谢公溪、藕香榭等具象场景。园林中溪涧蜿蜒、草木葱茏之处,画境和诗意自成一体。
晨昏光影在谢公溪畔流转,四季更替于雁山楠水间显现,千年文脉通过《江山胜览图》的立体再现得以延续。最动人处在于,所有文化符号最终都将服务于生活场景:老者在临水轩廊吟诵山水诗,孩童在曲径花阶辨认瓯越植物,新人在传统园林中拍摄现代婚纱照。
这种“可游可居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是对温州“风雅生活”最生动的当代诠释,更体现了“园中有时空,园中有诗画,园中有生活”的独特氛围。
从一幅古画出发,瓯越园以山水为骨,以诗词为魂,于亭台楼阁中再现温州山川风骨与文化底蕴。在有限的空间中,古意与新思共生,艺术与生活共融。
瓯韵入景致
园林处处彰显文化美
瓯越园的主题定位为“瓯越古韵 山海相趣”。“古韵”体现为对宋韵山水和诗画意境的延续,“山海相趣”则通过西苑山水、东园人文的分区设计,呈现“山之灵秀”与“海之包容”的对照格局。
在空间结构方面,园区巧妙地融合了山水开阔视野与人文空间,形成“东西双园、两区六景”布局,西苑展示温州生态之美,东园侧重人工技艺与园林趣味。主打山水的西苑,连片的水滨空间尽展自然气势。该区域以古画中的山谷、水系为灵感,打造“碧石雁荡”“云叠幽涧”“竹影清风”等景观,突显温州自然山水的雄奇秀美;东园则截取古画中的人文场景,融合门台、廊桥、院落等传统元素,透过花窗、芭蕉等前景,营造出“移步换景”的新鲜感。该园区设置“戏韵荷风”“玉堂书香”“榕荫晚渡”等场景,重点烘托雅致的“池园”氛围,让谢灵运笔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盎然生机在此重现,展现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瓯越园设计效果图
瓯越园东西两区串联起自然与人文空间。环游其中,游客能体验到“从山到水、由野及城、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的完整游线。这种疏密对比的空间过渡,呈现出温州山水精神与人文底蕴。
文化元素不是牵强附会的点缀,而是贯穿于园林一草一木的精神内核。位于东园的“藕香榭”戏台上,瓯剧、南戏、瑞安鼓词、永嘉昆曲不时上演,游客可在亲水观演平台上与“水袖丝竹”近距离接触。北入口的“榕亭”在苍坡水月堂形制神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飞檐翘角、雕花门窗等细节皆复刻宋代建筑美学特征。步入园中,长廊依地势起伏巧妙营造,尽显永嘉丽水长廊傍水而建的独特韵味。
从白墙黛瓦的民居,到临江五开间的主体建筑,再到融合钢结构、落地窗的现代元素,园内建筑处处体现“古为形、今为用”的设计哲学。园内的建筑与小品雕塑,也藏着瓯越文化的叙事逻辑。曲径通幽处,谢灵运雕塑静立一隅,黄杨木雕、寿山石等非遗小品相互呼应;石梁桥、汀步栏杆间,处处可见“山水诗源、百工之乡”的文化载体。
透过设计理念,仿佛已经预见瓯越园的落地效果——置身其中,宛若走进了一幅舒展的宋代山水长卷。在这里,山水有灵魂,建筑会讲故事,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沐浴文化长廊的旅人。
草木藏巧思
植物承载土地记忆
如果你曾细品过园林之美,就会知道,最先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景观或雕饰,而是那盎然的绿意。
瓯越园亦是如此。建成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会是虬枝垂须的榕树、含苞待放的山茶花、郁郁葱葱的瓯柑林……这些看似随性的草木组合,其实都经过精细推敲。
“我们赋予植物的不仅是观赏使命,更承载着土地记忆与区域文化。”陈丽解读道。
瓯越园的植物选择充分考虑了本地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温州市树榕树是这里的主要植物,古榕迎风垂须,渲染出沉稳气韵,也呼应了温州人熟悉的“榕亭文化”;沿途随处可见山茶花廊,历代文人墨客对茶花多有吟诵,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以“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赞美其坚韧品格,与温州人“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相呼应;一片片根深叶茂的瓯柑林,不露声色地展现着温州柑橘贡品的历史。
瓯越园设计效果图
瓯越园的植物配置兼顾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考虑到温州山海交汇、气候湿润的特点,园区精心选择本地适生植物,如无柄小叶榕、黑松、七心红、五色芙蓉等。这些植物适应性强、易于养护,既能实现四季有景,丰富观感,还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在水体植物设计上,瓯越园科学布局植物群落,通过荷花、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净化系统,美观的同时,也提升水质,营造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不仅如此,瓯越园还搭建起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桥梁——“竹影清风”景点,将文人雅士的竹韵情怀转化为婆娑竹影;房前屋后看似寻常的榉树与朴树组合,暗含“前榉后朴”的家族兴旺哲学;玉兰与翠竹的搭配,寄托着人们平安顺遂的生活期许。
瓯越园的草木世界,不只是审美设计,更是一种情感流露。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园林的叙述者,静静地讲述着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文化如何活化的故事。
一园映全域
展示温州县(市、区)集萃
眼下,省市城市展区、浙山浙水展区、国际城市展区三组城市展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瓯越园项目已基本完成岛屿主体轮廓,工程团队正按照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塑造地形地貌,打造自然灵动的山水景观体系。
作为核心展园,温州瓯越园独居湖心,如一位谦和的东道主,与主展馆、浙山浙水遥相呼应。这种含章未曜的布局,恰似温州人低调务实的处世哲学——藏锋守拙,却自有天地。
瓯越园设计效果图
为了呼应整体展园,瓯越园紧随大园精华,聚焦瓯越文化,融谢灵运山水精髓,展示温州县(市、区)集萃。这里没有刻意堆砌的符号,也没有生硬照搬地复古,而是用一步一景、景景成趣的方式,将温州的山水、人文与烟火气轻轻铺展。
立足地域文化,瓯越园实现了从画境到园境的空间转变,在山水格局、传统建筑与人文特色三大维度上达成自上而下的转译,共同生成了独特的展陈空间。
“我们始终以深耕文化底蕴为核心理念,力求让园子成为可触摸的人文叙事空间。”陈丽告诉记者,瓯越园在保留传统园林曲径通幽、框景借景等韵味的同时,巧妙设置网红打卡点,以期吸引年轻人拍照传播,实现流量反哺文化传承。
建成后的瓯越园,将为温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古今融合”范式。园区内临水观戏台、茶文化体验空间等开放场景的建设,也将为市民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文化场所,激活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使园博遗产从展会空间升华为长期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地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