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走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之路

丽水景宁:山海为弦奏响幸福旋律

董陈磊、徐丽雅、雷沈英
2025年05月28日15:11 | 来源:丽水日报
小字号

青山绿正浓,共富正当时。

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景宁为样本,量身定制扶持政策,支持景宁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景宁县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实施方案》,指引景宁探索一条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年来,景宁以生态赋能和科技创新为双翼,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坚决扛起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大“先行使命”,为全国民族地区、全省山区探索了更多“景宁实践”。

2024年,全县GDP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0%、8.4%,交出了一份“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全域共进”的高分答卷。

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中心建成后,乡里的高山稻谷不用外运,可直接就地加工,生产出生态精品大米。”近日,在景宁鸬鹚乡下山移民小区,一幢现代化厂房在绿水青山间矗然挺立,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这是全县首个集果蔬气冷仓储、数字化农事综合服务、稻米一条龙精深加工、水稻育秧机械化生产于一体的“景宁600”综合服务中心,将于今年10月底全面投入运行。

生态农业是景宁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景宁,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案例数不胜数:梅岐乡引入4.0版本数智草莓植物工厂,让草莓“住进”智能化房间,实现高品质、高产量;年产3000吨惠明茶产业项目是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集标准化茶厂、现代化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茶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万余户茶农增收。

近年来,景宁以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充分发挥生态和气候的独特优势,聚焦以惠明茶为主导的“1+2+X”产业布局,通过扩面、提质、铸牌等举措,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景宁600”生态基地13.47万亩,形成七大品类122款山间珍品,2024年销售额达7.4亿元。

民族风情旅游是景宁一大特色。景宁深挖生态资源和畲族风情文化,积极探索“民族+生态”双IP的文旅新模式,多维度打造最炫民族风的“畲·IP”。

如今,废弃的包山铁矿矿区摇身一变,成为火爆出圈的“天空之城”;大漈乡借力游戏IP,千年宋韵引爆全网;大均乡以风情旅拍为卖点,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往体验……

今年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景宁围绕“市场化改革”主线,深融畲族文化内核与现代生活方式,为全国各地游客带来一场具有民族风情的盛宴。

3月10日至31日,景宁共接待游客2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44亿元,同比增长11%。

生态工业在景宁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景宁强力推动工业振兴发展,以竹木加工、精密制造、畲医药为三大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景宁民族创业园、丽景民族工业园县内外两大园区联动发展格局。

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产值达43.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75家,实现3个“三年翻番”。

公共服务越来越优

“如今的赶集,烟火气中带着‘潮流范’,服务也越做越好,让我们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乐享其中。”5月25日,农历“逢八”,东坑镇东坑村市集广场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赶集客”。

这场“共富+服务”双市集,除了传统的山货交易,还融入了诸多“新元素”:买卖有了“新玩法”,助农主播“云端”带货,助力山货全国卖;管理有了“新模式”,网格员疏导秩序,强村公司运营摊位;服务有了“新体验”,有义诊、义剪等公益服务,还能够现场办理养老认证……传统的乡村市集,成为浙西南乡村振兴“新图景”。

群众所盼,改革所向。景宁在东坑镇、九龙乡率先开展“共富市集+服务市集”双市集改革试点,通过打造“党政搭台、市场运作、服务集成、多方共赢”模式,推动山区公共服务从“分散低效”向“集成高效”转变。

2024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共富+服务”双市集活动90场次,服务山区群众30万人次,场均交易额达50万元。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擦亮共富民生底色。立足山区实际,景宁聚焦山区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便民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近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来自景宁卫生健康局的吴丽英,作为我国基层卫生工作者唯一代表,走上“数智赋能初级卫生保健 促进全民健康覆盖”主题边会的分享席,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人员介绍景宁“智慧流动医院+AI”的经验做法,惊艳了全场。

“这是数字技术重塑基层医疗的成功实践。”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这样评价。

2019年以来,景宁积极探索农村巡回医疗服务,并在2024年进行了迭代升级,巡回诊疗车把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偏远村庄,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门诊、检查、取药等“一站式”医疗服务。如今,“流动医院”更加智慧化、现代化,山区群众尽享现代医疗“智慧红利”。

目前,景宁已有7辆巡回诊疗车,定点服务全县无医疗机构的67个行政村共78个巡诊点,累计行车25万余公里,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实现全县无医疗机构的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聚焦教育改革,景宁在普惠性托育服务、小规模学校优化以及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山区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如在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工作中,8所5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被优化调整,107名学生全部进城就读。同时,推动区域中心学校与城区学校共建“教共体”,累计选派20名优秀教师下乡任教。

为实现养老服务送到家,景宁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兜底和机构派单等方式,创新推出机构集中托管、“流动帮帮车”巡回服务、“养老管家”就近服务,让山区老人养老有依靠。目前,“固定+上门”养老服务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公共服务事随人走,城乡融合共治共富。景宁还创新推出了“村事社办”模式,通过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构建“1+1+8+N”服务矩阵,12个偏远乡镇派干部轮值城区党群服务中心,并梳理医保、社保等三大类45项高频事项,联合社区社工为老百姓“一站式”代办。同时,公安、民政等相关业务部门定期派骨干下沉窗口指导,让群众“进一扇门,办百家事”。

“以前回村得折腾半天,现在下楼就能办。”在景宁仙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漈乡搬迁户陈阿婆只用10分钟就办好了医保报销,令她感慨万分。

目前,景宁已为流动党员、下山群众在家门口办理事项2600余件,累计服务8400余人次。

山海协奏数实共融

走进位于丽景民族工业园的浙江泰亿达科技集团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着赶制订单,从电表元器件装配、调试到成品包装,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这家从温州乐清迁入景宁的电气企业,自2022年入驻园区后,产能持续攀升。“乐清的产业链资源与景宁的要素保障形成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公司总经理助理蔡成城表示。

泰亿达的成功迁入,印证了产业链协同的潜力。这也是乐清与景宁制造业协作的生动缩影。

2023年,乐清与景宁基于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和便利的地域交通优势,正式建立“产业促共富”结对关系。2024年11月,两地合作再次深化:乐清财政转移支持景宁800万元产业结对专项资金,联动金融机构提供专项授信2000万元。截至目前,两地共同推动7个产业项目落地丽景园,总投资达4.85亿元。

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景宁持续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积极拓展“朋友圈”,与宁波鄞州区、台州温岭市、嘉兴海盐县、绍兴上虞区等地合作共建“飞柜”,实现年销售农产品超过5000万元,带动2.4万余名农民增收。

域外发展如火如荼,域内发展也呈现出“新气象”。借力数字经济东风,景宁打破“九山半水”的发展桎梏,域内发展驶向“新蓝海”。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部署下,2023年,阿里巴巴集团派驻全省首位乡村特派员驻点景宁,联动阿里公益、淘宝教育等21个业务团队,落地40余个共富项目,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基因”。

培育“数字新农人”,构建智富“新生态”。依托“政企校”协同机制,景宁建成全省领先的数字人才孵化基地:淘宝教育定制电商运营、AI提效等课程,培训党员干部、创业青年1580人次;阿里“橙点同学”联合景宁职高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185名学生获人工智能训练师认证,80人实现“毕业即就业”;数字标注中心吸纳86名本地青年,30岁以下占比80%,山区青年实现“家门口就业”。

山区农业也乘上了“数字快车”。海拔900米以上的东塘村,全国首个高山蔬菜盒马基地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高山果蔬生长环境。阿里赋能下,“景宁600”农产品完成了标准化、品牌化和流量化的“三级跃升”。

如今,“盒马村”带动500户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累计销售额超500万元;“MR惠明茶”“丑可爱萝卜”等爆款产品溢价率提升30%;15场直播和线上助农活动,带动线上销售额破3000万元……

从乐清企业跨越山海扎根畲乡,到阿里“橙点同学”点亮山区青年梦想;从高山果蔬借盒马“飞入”都市餐桌,到畲风产品乘互联网东风火爆全网……这场域内外融合的共富乐章,正以山海为弦、以科技为谱,在绿水青山间奏响奋进强音。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这里的实验室产“金子”
  当透明光伏材料在农业温室掀起绿色能源革命,当石墨烯纤维、薄膜、气凝胶等材料被搬上生产线……近日,记者在“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中看到,这些诞生于浙江大学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沿着“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的黄金成果孵化转化链条,批量上演从论文到产品的“蜕变”。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高分子、材料、光电等多元化领域深耕基础研究,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术、新赛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转化效能,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贡献浙大智慧。 “我们研发的透明光伏板,可以调整吸收的光谱波段,在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实现了能源、农作物产量与生态的三重增值。…
浙江:为企业扬帆出海系好“安全带”
  人民网杭州5月22日电 (康梦琦)有效信息难获取、专业资源难对接、风险防控难落地、生产经营难拓展、海外遇事难解决……曾几何时,一系列难题与痛点阻碍了浙江企业出海的脚步。为助力企业安全出海、出海安全,近日,浙江省公安厅在浙江警察学院举行了企业出海风险防控主题活动,正式启用海外公共安全之江研究中心、上线运行“之江海安”微信公众号,并发布首批智库成果。 “之江海安”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