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实验室产“金子”

当透明光伏材料在农业温室掀起绿色能源革命,当石墨烯纤维、薄膜、气凝胶等材料被搬上生产线……近日,记者在“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中看到,这些诞生于浙江大学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沿着“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的黄金成果孵化转化链条,批量上演从论文到产品的“蜕变”。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高分子、材料、光电等多元化领域深耕基础研究,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术、新赛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转化效能,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贡献浙大智慧。
“我们研发的透明光伏板,可以调整吸收的光谱波段,在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实现了能源、农作物产量与生态的三重增值。”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长聘教授李昌治表示,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能量转换器件多次刷新相关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
现场,李昌治介绍透明光伏板特性。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协同过程中,浙江大学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浙大系基金的支持下,李昌治在浙大科技园成立了公司,完成了基础科研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目前,该公司已落成国内首个有机透明光伏发电温室系统。李昌治表示,“未来,除了农业温室光伏外,团队的研究成果还将应用于光伏幕墙、车载光伏等领域。”
同样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的高超,其团队研发的石墨烯纤维材料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建成全球首个通过IGCC认证的单层氧化石墨烯量产线,所孵化的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石墨烯纤维由石墨烯基元组装而成,是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碳质纤维新品种,它跳出了传统石油制备路径,开辟了石墨制纤的全新路线,导热性能指标全球领先。高超表示,科研成果若无法转化,再先进的成果也只是一纸空谈。科研人员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兼具前沿原创性与未来应用价值。
单层氧化石墨烯的成功研发,让石墨烯工业应用有了更多可能。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在应用价值体现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姜银珠所带领的团队表现十分亮眼。其团队开展的超钠新能源项目构建了“材料制备—电芯开发—场景验证”的钠电产业闭环生态,累计完成数千万元市场营收,完成高价值专利转化,实现应用生态闭环。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浙江大学不断打破传统科研边界,打造“学科交叉+产研融合”创新生态。
跨学科协作的科研优势在多个项目中凸显。如,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黄小军团队研究的仿肺透气膜生物反应器(MABR),涉及高分子科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黄小军说:“从搭建多学科交叉的‘无界实验室’到提供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支持,跨学科协作助力创新点子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黄小军团队研发的人工肺膜。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在“创新引领、实践育人”理念下,青年科研力量快速成长。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研究生潘婧的《纤觉智能——基于微纳光纤的新一代超灵敏传感器引领者》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彰显浙江大学“以赛促创”育人成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黄超煜已创立科技公司,其团队开发的高性能止血凝胶材料突破技术边界,有望解决临床血管破裂难题。“学院提供的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等模块化课程以及创新实践平台,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支撑。”黄超煜坦言。
近年来,浙江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研资源与企业创新力量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浙江大学正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在高分子、材料、光电等领域培育引领性技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