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帮助解决就业岗位超过12000个
绍兴: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扩面提质

近日,浙江省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优秀实践案例公布,绍兴市3个案例入选,分别为柯桥区杨汛桥街道“钻年代”共富工坊、上虞区驿亭镇“虞之梦”共富工坊和嵊州市三界镇依滋菜特色小吃共富工坊。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旨在鼓励企业入村设置专门共富车间、共富岗位等,定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等,用工关系更稳定的同时,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促进作用。近年来,绍兴市探索党建引领、产业为本、文旅融合等建设模式,促进各方资源整合,推动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扩面提质。
产业是工坊建设的核心要素。绍兴市充分挖掘黄酒、蚕桑、鲜果、布艺、小吃等本地特色产业资源,鼓励工坊把项目、技能培训等带进村,助力百姓就业增收。如此次入选的嵊州依滋菜特色小吃共富工坊,安排技术骨干为工坊新员工提供“一对一”小笼包制作辅导,培训直播带货技能,累计开展定向培训40多场,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100余人,人均月增收4000元。
“我们还注重打造‘一坊一品’矩阵,带动传统产业焕新。”绍兴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在绍兴黄酒小镇设立“酿酒工坊”,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技艺传承培训;在中国轻纺城周边布局“布艺工坊”,将服装剪裁、面料检测等工序下沉至乡村等,让产业与共富深度融合。
当前,绍兴市还积极抢抓文旅融合风口,助力产村融合、农旅互促,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工坊。“虞之梦”共富工坊通过打造“杨梅文化节”,融合采摘体验、文创展销、乡村音乐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越城区大禹蚕种工坊打造的“蚕桑文化研学之旅”,带动鲜果销售和文旅收入160余万元。
工坊建设离不开各方资源的支持。绍兴市依托党建联建等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与精准对接。“钻年代”共富工坊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知名企业与村党组织共建,通过改造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建成金刚石加工车间,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70余人,帮助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针对工坊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销售渠道等难题,绍兴市工商联鼓励组建“共富帮扶团”,联合驻村指导员、金融顾问等力量协调解决。此外,还开发“越商共富”数字化平台,集成用工需求、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功能,推动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绍兴市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总数已经突破220家,累计帮助解决就业岗位超过12000个。绍兴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绍兴市将在工坊提档升级上做文章,指导工坊进一步做优特色,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拓宽增收渠道,打造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集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