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石灰村”重燃“窑火”

清晨的衢州三衢山云雾缭绕。车子才驶近山脚下的路里坑村,两座几十米高的窑炉便映入眼帘;再走近些,一股新鲜面包的浓郁麦香扑面而来。寻香而去,那座稍矮些的窑炉如今成了面包窑,新鲜出炉的面包正散发着热气;几步之遥的另一座窑炉被改造成了“窑书房”,尖顶前后通透的设计让它成了自然的取景框。
背枕三衢山的路里坑村曾以石灰为宝,上世纪90年代,“石灰村”里100余座石灰窑昼夜不息,带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面包窑。路里坑村供图
粗放的开采方式打破了自然的平衡:青山伤痕累累,溪流也变得浑浊不堪。2000年后,随着环保政策落地,石灰窑关停,轰鸣声戛然而止。“靠山吃山,全村近500人围着石灰窑转,我家窑厂一年能挣近十万元。”忆起当年,村民黄十五娜语气里仍有感慨。随着窑火的熄灭,喧腾的村落陷入沉寂,年轻人也大都远走他乡。
出路何在?一场由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的“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为路里坑村推开重生之门。政策扶持与村民觉醒的双重驱动下,2002年,黄十五娜在政府支持下率先转型,将自家老房改成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三衢山庄”。“眼见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空气也好了,这就是新饭碗的方向!”黄十五娜说。
“千万工程”的实施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愈发坚定了路里坑村的目标。
2021年,村集体与专业文旅团队联手,以艺术眼光唤醒沉睡资源:天然溶洞化身岩洞餐厅,猪栏蝶变为展示三衢传说的艺术馆,废弃羊棚被匠心保留土墙茅顶,成为可逗小羊的“羊棚咖啡馆”。漫步村中,11幢闲置农房成了诗意栖居的“三衢诗集”民宿,半山腰600余米新修步道串起风景与乡愁。
岩洞自然餐厅。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返乡青年余家富就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2016年他返乡创办“村上酒舍”古法酿酒民宿,随后带领团队扎进路里坑村的改造。“废弃羊棚、老石灰窑,在村民眼里是负担,我们却看到独特禀赋。”他带领村民亲手将羊棚爆改为网红咖啡馆,把旧窑炉锻造成飘香的面包窑与书香弥漫的“窑书房”,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与分红者。
“这可是我们店的招牌——柚香拿铁,加了我们本地特产的胡柚汁。”山脚下的羊棚咖啡店里,咖啡师曾美君忙得不可开交,卖得最好的就是她口中所说的柚香拿铁。
这位51岁的村嫂,孩子上大学后渴望“转型”,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职业新生。“过去哪敢想能在村里当咖啡师,更何况是在羊棚里卖咖啡,更不敢想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卖700多杯呢!”她的笑容里,映照着百余名村民就近就业的共富图景。
路里坑村。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文化特派员周华诚发起的“不灭的窑火”项目更添薪助燃。通过“农民读书社”、艺术驻村、研学活动,将文化深植于乡土肌理,使旧窑炉升腾起精神之火。“我们还成立了‘农民读书社’,开展亲子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周华诚说,接下来,他还计划邀请作家、艺术家驻村创作,将路里坑村的故事写成书、搬上舞台。
转型之树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以来,路里坑村各类新业态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生态碗”。昔日矿坑之上,面包窑的麦香、书房的墨香、咖啡的醇香相得益彰,书写了一幅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崭新篇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