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生态合伙人”
杭州余杭“善水基金”广纳社会力量

杭州余杭“滴水成金”的故事续写新篇。近日,该区黄湖镇发布了“善水基金2.0”,将生态保护补偿范围从青山村龙坞水库扩大至全村域,保护类型从单一水源地扩容至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绿色金融机构、高校、国企等加入进来。”黄湖镇党委书记李琴说,村里的“生态合伙人”队伍不断壮大。
10年前,黄湖镇联合生态保护公益组织成立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流转青山村龙坞水库周边林地进行集中管理,切断污染源,修复生态。这让水库水质提升并稳定在I类水标准,让参与农户每年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较自营时提高20%;而持续向好的生态还吸引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40余家生态产业和120余名国内外青年人才和近10万人次的年访客人数。青山村“善水基金”模式被多个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典型,已在建德、淳安等地推广。
“生态合伙人”带来了更多的保护项目。盛夏,记者站在青山村深坝头桥上北望,百亩农田里的水稻长势旺盛,附近一块约3亩大小的人工湿地里种了菖蒲、狐尾藻、柠檬草等水生植物。以前,含有农药、化肥的稻田尾水直接流入青山溪;现在,先流经湿地再流入青山溪。这个田间小微湿地改造提升工程由黄湖镇携手青山自然学校等机构实施。“我们利用湿地土壤、植物、微生物等综合作用,用自然的方式拦截、沉淀、净化稻田尾水中的污染物。”黄湖镇未来乡村生态顾问张海江指着潺潺流淌的青山溪告诉记者,几个月监测下来,尾水污染物削减了20%至30%。目前,“龙坞治水模式”已拓展至青山溪、黄湖大溪流域。
持续加入的“生态合伙人”,也让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更为多元。此前“善水基金”由生态保护公益组织设立;黄湖镇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水源地下游生态产业须向水基金捐赠部分收益,实现可持续运营。升级后的“善水基金2.0”,本地政府、村集体经济、国有企业以及更多热爱家乡的村民都将成为委托人,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共建”复合型可持续生态投资机制。
今年上半年,包括青山村在内的黄湖镇五村联合组建的强村公司实现营收超520万元,净利润达174.5万元。绿水青山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补偿正向闭环基本形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