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台州:八旬守护者与百年古宅的“和合”之歌

郑宇钦
2025年08月26日09:46 | 来源:浙江在线
小字号

夏日午后的雷阵雨,豆大的雨水拍打在台州天台街头镇曹氏民居的黛瓦上,溅起蒙蒙的水雾。一位白发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青石板地,一只手紧攥着雨伞,另一只手在过道柱子上细细抚摸观察,他的身影在102间老屋的墙角房梁间游走。

“怕雨水渗进木缝里。”81岁的曹徐亦明喃喃自语,这个守护了古宅四十载的老人,早已把每一片瓦、每一根梁都刻进了心里。

一砖一瓦总关情:古宅的“活档案”

清晨六点,曹宅的木门轴转动声准时打破寂静。曹徐亦明揣着钥匙串穿过三进院落,铜环碰撞的清脆声响,惊醒了沉睡的“三推九明堂”。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建筑群,是台州市现存最大的清代民居,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曹氏后人,曹徐亦明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也守了一辈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着这个古朴村落。“拆门头、拓马路、开店铺”的呼声曾一度高涨,有人拿着图纸在精美的石雕门楼上比划,曹徐亦明红着眼眶拦住:“这是老祖宗用凿子一刀刀刻出来的,拆了就再也没了!”他挨家挨户算账——门框雕花用的是福建青岗岩,石匠要蹲守三年才能完工;中堂墙上官府嘉奖曹光熙建书院、办义学的捷报,是天台人崇文重教的活化石。三个月的软磨硬泡,曹徐亦明甚至自己掏钱买下房间,3年才还清债务,终于保住了这座“活着的清代建筑博物馆”。

从此,曹徐亦明多了个身份:义务巡防员。他带着村民给老化电线套上PVC管,在8个院落配齐灭火器,还组织了一支由6位曹宅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老曹每天雷打不动两圈,比钟表还准。”住户曹大妈指着墙角的记录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23年7月15日,东厢房窗棂除尘”“2024年2月3日,更换西跨院腐朽木椽”。2024年干旱季,他提着小喇叭在巷子里反复提醒:“灶台柴草要离火远些,烟头别往天井扔!”

2018年“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中,曹徐亦明成了最较真的监工。看到施工队想用水泥修补土墙,他急得直跺脚:“要用糯米灰浆!修旧如旧,老法子才透气。”如今,当奥地利建筑学家惊叹“这里的建筑结构比教科书还生动”时,老人总会抚摸着门楣上的“屏山襟水”匾额,轻声说:“守着它们,就像守着先人的魂。”

一言一语皆是心:乡土的“传声筒”

“道情一打响连环,党的政策讲不完……”曹宅的天井里,曹徐亦明手持两块竹板,捧着道情筒,张口就来。围坐的村民有的摇着蒲扇,有的抱着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场景,每月农历十八都会上演,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道情”传承人,曹徐亦明把党的理论编成了顺口溜。讲“中国式现代化”,他说“就像咱曹宅修旧如旧,既要老味道,又得亮堂”;讲“共同富裕”,他说“当年曹光熙办义学,现在咱更得互帮衬”。近年来,他带着自制的竹板书,在街头镇29个村巡回宣讲60多场,最远的村要坐两小时公交,他从不缺席。

2015年,他牵头组建“乡土宣讲团”,把村里的老教师、老党员都拉了进来。为了让宣讲更“对味”,他翻遍了曹氏宗谱,把先辈行善的故事融入其中。“上次讲乡村振兴,他说起咱曹宅怎么从‘养在深闺’到游客盈门,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村民戴爱肖说。如今,宣讲点成了曹宅的“网红打卡地”,游客常被竹板声吸引,坐下就不想走。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把宣讲台变成了“调解站”。前两年,两户村民为宅基地起争执,吵到要动手。曹徐亦明搬来小板凳,在宣讲间隙开了场“故事会”,讲的是曹光熙“让三尺地”的典故。“老祖宗能做到,咱咋不能?”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两家最终握手言和。这些年,经他调解的矛盾有20多起,每一起都成了他宣讲时的鲜活案例。

一生一世未了缘:时代的“赶路人”

“80多岁了,还要学电脑打字?”看着曹徐亦明在电脑前琢磨,镇文化站的年轻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老人却摆摆手:“宣讲也得赶时髦,不然年轻人不爱听。”他的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规划:“3月教孩子们唱道情”“5月整理曹宅防火手册”“9月带宣讲团去邻县交流”。

这份忙碌,源于他对古宅未来的深谋远虑。曾经的曹宅,参观者寥寥。“光守住房子不够,还得让它活起来。”曹徐亦明寻思着,把民俗表演、理论宣讲和古宅游览结合起来。他创作了《古镇新风貌》《黄茶缘》等10多个原创节目,带着老年文娱队走村串户“文化走亲”;他说服镇里引入寒山菜刀、街头年糕等传统业态,让游客来了能看、能玩、能带走“乡愁”。

如今的曹宅,一年接待游客十万人次,成了当地旅游的重要拼图。看着年轻人举着相机拍雕梁画栋,听着孩子们跟着学唱道情,曹徐亦明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忙。他甚至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小视频,镜头里的曹宅,白墙黛瓦映着蓝天白云,老人的笑声清脆响亮:“欢迎大家来做客,我给你们讲咱曹宅的故事!”

夕阳西下,曹徐亦明又开始了例行巡逻。余晖穿过雕花窗棂,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身影与古宅的飞檐重叠,像一幅流动的《和合图》——正如他守护的“寒山拾得传说”里讲的那样,人与物、古与今,本就该这样相依相存,生生不息。

“只要走得动,我就守下去。”老人的话,被晚风吹散在曹宅的巷陌间,惊起几只飞鸟,掠过那片见证了两百年风雨的青瓦,飞向更远的天空。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