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台州路桥:“立新书记”聚民心

朱玲巧
2025年10月09日16:00 | 来源:中国台州网
小字号

10月7日清晨,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立新社区“民心橱窗”前,聚集不少居民。

玻璃橱窗里,出租信息按区域分类得整整齐齐。这个曾被“牛皮癣”广告淹没的社区入口,如今成了外来务工者找房的“导航站”。

从“外路人”到“自家人”,两年来,立新社区党委书记王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一步步把这个曾经“矛盾成串”的治理洼地,变成了“民心相聚”的样板。

换位思考,把治理“痛点”变“支点”

“以前撕广告像打地鼠,今天清完第二天又贴满。”回忆初到社区时的场景,王婉记忆犹新。面对流动人口多、出租信息杂乱的“老大难”,她没有延续“一撕了之”的旧模式,而是以“党建+服务”理念为指引,在社区大门两侧打造了“民心橱窗”。

“现在贴广告有规矩,找房子有方向,家门口清爽多了!”这一做法,让不少社区居民点赞。

“社区治理不是‘我要干什么’,而是‘百姓需要什么’。”王婉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个“民情笔记本”,上面记满的不仅是居民诉求,更是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清单。

“立新社区刚完成村改社区,情况复杂,居民对这位年轻的新书记起初并不信任。但王婉用实际行动打破了隔阂,她身上那股责任心和细心,让大家渐渐服了气。”桐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建华介绍。

2024年的天然气改造项目,涉及几百户居民,每家情况都不一样。王婉联合原村班子一起,牵头成立“党员攻坚队”,带着社区工作人员逐门逐户走访。她不仅耐心讲解改造政策和安全保障措施,还随身带着笔记本,把居民顾虑和建议都记下来,晚上回去后逐一梳理解决方案。改造工作不仅顺利推进,更成了社区党委与居民距离的“破冰之旅”。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立新社区天然气改造项目顺利落地。“自从社区里的供气管道及设施更新通气后,我们做饭不用再扛煤气罐,用气更安全,生活方便多了!”一位居民笑着向记者感慨。

后来,原村片区12号楼的电梯因尾款纠纷被停用,尽管不在社区管辖范围,王婉多方打探事情的来龙去脉,联系住建和街道相关部门,最终促成住户与施工方达成和解。

电梯重启那天,居民拉着她的手说:“王书记,你真把我们的事当自家事办,有你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心里踏实!”

这样的“化骨绵掌”,王婉用得炉火纯青。面对出租房管理乱象,创新分级管理法,联合公安、消防建立三色预警机制;为化解历史遗留矛盾,坚持“阳光公示”制度,每月财务公开会成了居民最信赖的“定心丸”;针对“钱袋子”,组织“共富市集”,邀请商户进社区搞促销……

“其实很简单,群众的怨气不是一天攒的,暖心也得一点一点焐。”王婉说。

全龄关怀,焐热每个家庭的“期盼”

“艾条温温的,贴在肩膀上真舒服,比以前跑医院省事多了。”在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诊室里,张阿婆正趴在治疗床上接受艾灸,医生手法轻柔地调整艾条位置,张阿婆原本紧绷的肩颈渐渐放松。

把这份“细致”带进社区的,也是王婉。村改社区初期,她发现不少老人像张阿婆一样,受限于交通和身体条件,“小病忍、大病拖”成了常态。她牵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诊所,成立“健康合伙人”。这个公益项目,已累计服务老年人500余人次。

除了“好身子”,王婉更惦记着老人的“安全线”。村改社区后,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社区里独居老人有20多户。“老人在家摔了、晕了,身边没人可怎么办?”她立刻对接街道应急部门,申请到一批紧急呼叫设备,又带着网格员挨家挨户上门安装——设备小巧,红色按钮一按,社区网格员的手机立马能收到定位和求助信息,很快就能上门查看。

日子过得安心,更要过得舒心。之前,社区老年食堂虽已开业,但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是犯难。王婉看在眼里,立刻牵头推出“送餐到家”服务,每天准时敲开独居、残疾老人的家门。

从“村里”到“社区”,变的是居住环境,不变的是对好日子的期盼,更不变的是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

原则与温度,找到“民心秤”的平衡点

“王书记,你就给我盖个章吧,银行等着要呢!”居民老周急得直跺脚,手里攥着“房产继承证明”申请表。王婉却摇了摇头:“叔,这章不能随便盖。你得把兄弟姐妹都叫来签字,免得日后闹矛盾。”

这是王婉的“盖章三原则”:不越权、不代替、不糊涂。以往村改社区前,村里对于公章管理不够规范,留下了后遗症。她上任后,以党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给公章上了“紧箍咒”:涉及财产、亲属关系的证明,必须“见人、见材料、见签字”。

但原则之外有温度。2024年冬天,独居的刘奶奶要办社保卡,王婉带着社工从拍照到填表全程陪同。

在她的带领下,立新社区不仅摘了“治理洼地”的帽子,更向着“引领型未来社区”转变。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