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杨街道创新“社区书记助理”项目 激活基层治理青春动能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所在地,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辖区内共有14所高校、22万名大学师生。如何将丰厚的“大学城”资源转化为“青年发展型城区”的建设动能?白杨街道创新推出“青年人才成长领航计划”,以“社区书记助理”项目为支点,撬动高校青年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累计吸纳超500名大学生扎根社区,让青春力量在一线绽放。

白杨街道实行“社区书记助理”项目。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面对学生时间碎片化和社区需求常态化的矛盾,白杨街道首创“固定制+弹性制”双轨挂职模式。固定制助理全脱产蹲点2—3个月,弹性制助理课前课后、周末假期灵活补位。2024年,首批336名弹性制助理和98名固定制助理“上岗”,实现25个社区全覆盖;2025年,共有414名学生报名,其中固定制321名、弹性制93名,项目影响力持续增强。有人用整个暑假推动“银龄关怀”从无到有,也有人用午休40分钟教会老人扫码挂号……
在这里,社区书记就是“班主任”,把一线经验转化为鲜活教材。大三学生朱兴雅第一次跟着海天社区党支部书记巡查,只见其拍照上传、联动物业、发动党员,两个小时就解决了垃圾桶“爆桶”问题。那晚,她在《民情日记》里写下:“原来治理的公式藏在经验里。”两年来,社区书记助理们深入网格,参与“一老一小”服务、安全治理等8大类民生服务,形成48份社区实践报告,从“旁观者”成长为“主人翁”。
同时,白杨街道建立健全“培训—实践—激励”全流程培育机制,开设“社区志愿服务课堂文化培育行动”、案例教学等专题课程。2025年已有80余名助理通过分层培训快速掌握网格巡查、民情收集等技能。法学专业学生把邻里纠纷调解做成模拟法庭,通信技术同学把5G和物联网送进独居老人家,课堂与街巷无缝对接,知识在烟火里落地生根。
两年来,500多名大学生深度参与网格巡查2300余次,协助开展睦邻议事会46场,推动5个满意度达98%的优秀项目落地。街道探索路演、青年论坛、专题视频等一系列激励举措,记录下一个个“高光时刻”。越来越多人从“我来试试”转变为“我要留下”,昔日奔跑在社区的年轻人,有的已穿上红马甲成为导师,接过这场青春与基层“双向奔赴”的接力棒。(程文慧、凌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