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嘉:楠溪江古村晒秋活動撬動近600萬元經濟效益

11月底,一場古村古味的“楠溪晒秋”活動引爆冬季旅游,讓被“冷落”許久的溫州永嘉縣上岩坦鎮林坑古村再次回到大眾視野高位,一度成為周邊游客爭相打卡的焦點。在疫情防控下,古村日人流量仍強勢突破三千人,從周邊農家樂到民宿一度客滿為患,白蘿卜、番薯棗、素面等農副產品銷售得一干二淨……這場成本控制在5萬元內的旅游營銷何以踩中大眾心理,讓游客心甘情願為其買單?
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林坑,也相繼訪問了楠溪江周邊的多個古村落,發現如何吸引並留住游客已經成為當下這些古村共同的思考,但誰都還沒有十足的把握——當游客的視聽器官已經厭倦了風景名跡和雷同套路,是否還有人耐心地去傾聽這些歷史,實現以古村旅游帶動鄉村發展的終極目標。
一場晒秋,帶動古村復興
11月中下旬,本埠幾個攝影師找上岩坦鎮林坑村黨總支書記毛蒼河,表示希望在村裡拍上一組晒秋的照片,並“揚言”稱:絕對能帶來翻倍的客流量。毛蒼河聽后,第一反應是對方在“說大話”。
“游客翻倍”的概念,毛蒼河不是沒有經歷過。林坑村是永嘉縣最早進行旅游開發的村子之一,2001年9月,因為香港鳳凰衛視副台長、號稱“中國航拍第一人”的趙群力在此地不幸殉職而聲名大振。毛蒼河從2002年開始就在林坑村村委會工作,也目睹了這裡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轉為楠溪江古村游翹楚的過程。“一下子農家樂全開遍,最多的時候有48家,村民在外打工回來的很多,大家都覺得村子要紅火起來了。”毛蒼河回憶道。
但像這樣熱鬧的日子,隻持續了一陣,近觀林坑村這些年的旅游發展,遠不及人們所期待的那樣。“2013年到2017年還是有紅利的,但是后續建設沒有跟上,看點就是這些房屋建筑,游客來了看過一次就不來了,這幾年整個村的旅游經濟下滑得很厲害。”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回來的村民又出去了。“農家樂民宿都關門了,現在滿打滿算也隻有十幾家了。”跟永嘉縣其他旅游景點一樣,秋冬時節也是林坑村的旅游淡季,一場晒秋活動就能讓林坑村“活”起來?毛蒼河心裡是打了問號的。
“先是一組照片發出去以后,很多人慕名而來,當時鎮政府跟旅發那邊也建議我們搞大一點,我跟村干部就趕緊發動村民,在村裡的各個角落布置了玉米、辣椒還有南瓜,原來我們村晒番薯棗啊、黃豆這些也有,但是沒有那麼大規模,家裡有什麼都拿出來了。還從外地運了一批過來。”
也因此,這場活動並沒有投入很大的成本,但引發的效應確實讓毛蒼河又“驚”又“喜”。活動第一天就吸引了上千人,隨著照片、視頻在網絡傳播,迅速吸引了浙江省各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往年冬天的話,我們這人不怎麼多,這個活動一弄,人特別多,比國慶還要熱鬧。”村民潘鑰說道。
“番薯棗,芋頭、姜啊,一天可以賣200-300元,最好的有400-500。”村民李青香表示。
“完全沒想到會這麼火爆,本來也沒有特別准備,村民農副產品的量其實也不多,一下子全賣完了。”毛蒼河說,除了賣菜,村裡的農家樂也全部客滿,一桌難求。“本來真正全年在運營的也沒有幾家,都是旺季開一下,淡季就關門,但這次活動讓村裡的農家樂又看到新盼頭了。”在”小村一站”農家樂,店主毛聖治送茶、點菜、上菜,已經連軸轉了好幾天。“晒秋過后差不多每天都爆滿,十來桌二十桌,好久都沒有這麼忙的。”
憑借這一場晒秋活動,讓林坑村的村民一下賺得“盆滿缽滿”,晒秋期間數次召開的村民大會上,大家都是笑逐顏開,但對毛蒼河來說,壓力也與日俱增。
“特別是防疫這塊,沒有料到會有這麼多人,村裡出動了12個人專門盯防疫,包括各個卡口站崗檢查三碼,對杭州、寧波等地過來的游客都不予進入,甚至發布限流通告,之后因疫情防控要求而暫停。”而另一方面,林坑村還加強了日常衛生管理,保持古村潔淨,叮囑村民一定要做好服務,禁止拉客宰客等行為。
“垃圾變多了很多,我們也是讓負責保潔的村民增加巡邏次數,每天的垃圾當天晚上要處理好,保証第二天干淨迎客,但也有游客反映,說怎麼跟抖音上看到的不一樣,其他沒什麼可玩的等等,確實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對毛蒼河來說,林坑村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能不能再一次把握住這次“火爆出圈”的機會,讓這幅場景長久維持下去,而這也是目前諸多楠溪江古村在旅游發展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狂歡之下,遠近村落各有說法
一場晒秋活動讓林坑的冬季旅游市場熱了起來,讓原本旅游經濟日漸低迷的林坑迎來了新的發展轉機。毛蒼河告訴記者,林坑作為最早發展旅游的古村落,村民的腰包是鼓的,他們也都已經意識到,古村旅游開發是有賺頭的。
2017年,村裡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民宿改造提升,使得當地古村建筑外觀得到了完好保留,也為這次活動的順利“出圈”提供了硬件基礎。
“這幾年,我們跟村裡的農家樂業主也有陸續組織去到省外各地的古村考察,希望能找到方法振作林坑的旅游經濟,預備做出一點改革,但是后面疫情沖擊之下,業主不敢承擔風險,好幾個都退出了,項目就不了了之。另外這幾年的旅游收入村集體是沒有分成的,收入還是很低,這也讓我們村干部做事有點邁不開腿。”
這幾年耽擱下來,毛蒼河體會是,旅游還得是交給專業的人來運營,而且必須有強大的村集體經濟作為支撐。為此,近日林坑村已經和永嘉縣旅投集團簽訂了意向協議,計劃騰出閑置房屋統一打造民宿。“有6棟房子給旅投,旅投再跟開元集團合作,打造高端的民宿,看看依托專業的力量,能不能把村裡再整頓起來。”
而與此同時,林坑的這一場晒秋活動,讓周邊幾個旅游村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游客的熱情,並發現古村游中還蘊含著巨大潛力。
岩坦鎮源頭村,作為楠溪古韻示范帶的起點,近幾年也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成功打出過一批如花海、舴艋舟、手工素面、老餛飩店等頗具知名度的品牌。同時,因為基礎設施相對齊全,這裡也成了游玩林坑之外,游客駐足的必選之地。
“民宿、農家樂都得排隊,基本訂滿了,農家樂每天十幾桌有的,而且我們蔬菜農貨價格便宜,過來買的人很多,素面、菜頭、白菜什麼都好賣。”源頭村黨總支書記陳小靜介紹道,“這種活動帶動周邊村落發展,也是一種共贏,希望越多越好。”
但當問及是否會效仿林坑村的做法時,陳小靜的態度很堅決。“復制就沒有什麼意思了,而且源頭村跟林坑村風格定位也不一樣,我們做這個活動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
陳小靜的啟發是,可以從源頭當地季節性的民俗中尋找靈感,開展節慶營銷,並借助農創客的力量,把當地產品銷售帶起來。“楠溪江山好水好景好大家都知道,但是怎麼把這種優勢以更深刻的體驗方式讓游客口耳相傳出去,是很需要品牌策劃的。”
而在岩坦鎮千年古村嶼北,昔日寥落的街道也難得熱鬧了起來,但這樣的場景,在嶼北村的黨總支副書記汪祥鑫看來,卻有一絲苦澀。“嶼北的條件跟林坑相比也不差,但是還沒遇到這樣的機會啊……”
深秋初冬,嶼北村尚書祠旁,800年的銀杏已然通體金黃,村內的古民居建筑獨具風格,文物古跡比比皆是。但這樣厚重的歷史,卻很難擠進群眾出游的名單。自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鎮”以來,嶼北古村也曾獲得過關注,但因旅游開發推進緩慢,人流量始終增長不上去。
“總體來說游客都不是很多,之前整村開發過程中碰到了麻煩,一些村民產生抵觸情緒,不是很配合我們的工作。文旅這方面我們也沒有經驗,本來寄望旅投投資打造的狀元一條街在今年元旦開街,可以帶給村民一些信心,但因為疫情的影響,又隻能延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
像嶼北村一樣,楠溪江等待被開掘的古村還有很多,這些村落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風貌,但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跟不上的前提下,面對如何吸引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這一問題,往往都顯得底氣不足。
承歷史之名,如何謀變
相比之下,位於岩頭鎮的芙蓉村、蒼坡村和麗水街就要成熟很多。自2017年以來,永嘉大手筆相繼引進東海、星巢、迷笛、草莓等知名音樂節廠牌,成功舉辦了六屆楠溪江音樂節,並創辦了楠溪江第一個本土音樂節——楠溪江ROCKTOWN音樂節。今年為期兩天的楠溪江ROCKTOWN音樂節,吸引來自全國的年輕樂迷近2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1.35億元。
而在歷屆音樂節舉辦期間,岩頭、楓林等地周邊民宿旅館幾乎爆滿,錦裡湖西、雲上等高價位的精品民宿更是一房難求,上塘、甌北等沿江城區酒店的客房出租率也有明顯提高﹔麥餅、錦粉餃、沙崗粉干和嶺上烤全羊等永嘉當地美食和特產受到游客青睞,楠溪第一樓、楠溪小廚等周邊酒店和農家樂餐館也是賓朋滿座,絡繹不絕。
在此契機之下,古村游也在煥發新活力。藝術駐村、芙蓉古村西門市集、麗水街“游園驚夢”實景演出……一系列項目聚焦青年藝術現場,以音樂、視覺和設計在地性的創作方式,將各種藝術融合展現,向觀眾免費開放,滿足了廣大年輕游客和樂迷多元化的消費體驗。
“現在大環境的旅游營銷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摸索嘗試,越來越發現,在古村旅游中場景化和互動感的打造尤為重要。”楠溪江旅游經濟發展中心宣傳營銷處處長戴強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多樣化的場景互動可以吸引游客自發前來打卡宣傳,特別是在短視頻、自媒體時代,這種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形式可以迅速在目標群體中形成話題。
“為什麼把這次活動選擇放在林坑,也是有這種考量。林坑古村面貌在楠溪江古村當中是比較完整典型的,晒秋各地都有,但晒秋和古村參差錯落的布局一結合,不僅在鏡頭前,游客過來游玩的時候也容易營造一種氛圍感、沉浸式,顯示出楠溪江古村與眾不同的魅力。”
戴強表示,當前古村游開發要把民俗文化內容注入其中已經成為各部門的共識。“在一些節慶、季節性節點,可以開展如‘納涼’‘賞花’‘民俗過大年’‘鬧元宵’等特輯活動……在原有風俗的基礎上再做出一點改變。”
而如何找到古村游靜與動、新與舊的平衡點,也是當前楓林鎮“千年古城”建設專班正在思考的問題。
永嘉縣楓林鎮是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素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溫州”之稱。鎮上留有大批名人遺跡和古建筑,現有遺存文保單位10個,文保點15個,重點文物古跡有楓林古城、御史祠、聖旨門樓等。但要在古城復興開發中既能讓游客感受到古風遺存,又能有別於其他古城的新奇體驗,負責古城招商工作的牟立岳告訴記者,目前對於旅游業態的引進,鎮裡一致表現得非常慎重。“去了慈城、梅城、古堰畫鄉等地方考察,也有很多企業對接過來,但是現在還沒有完全敲定。”
牟立岳是溫州樂清人,老家在仙溪,是和楓林一樣擁有著深厚人文歷史的古鎮。旅游資源豐富的同時,當地大力發展起了以“觀田園風光、品名俗風情、吃鄉村土菜”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仙溪漂流等新型特色旅游。
“但說真的,古鎮開發國內做的好的,不多。”牟立岳記得自己有一次前往杭州做旅游方面的培訓,省裡專家給出的建議是,發展親子游。“像我家出去玩,都是老婆孩子說了算,雖然我對古鎮歷史這些很有興趣,但每次跟他們一起還是去歡樂谷、游樂園這些地方。”
走馬觀花、沒意思——這是大眾對於古村游的一般印象,牟立岳也想過是否可以發展研學體驗的方式,“但很多本地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又或者結合困難,存在安全隱患等情況……”
“旅游鏈”,尚未串起
如今,在楓林鎮“千年古城”建設一期聖旨門街,針對古城風貌復原的工程還在加緊進行當中,施工現場還有不少群眾駐足觀看。“簽約的情況還挺好,特別是有了岩頭的參照,他們也希望家鄉發展起來,現在我們都在布置一些基礎設施的工作,居民的態度也比較中立,都在觀望第一期的成效。”牟立岳說。
在源頭村,年過半百的梅得新夫婦做餛飩已經有30多年,在陳小靜的鼓勵下,梅師傅在村裡開起了“老梅餛飩”店,最多一天可賣出600多碗,成為遠近有名的網紅店﹔在鶴盛鎮東爐村,陳萍夫婦看准過路灘的人流量,在路邊辦起農家樂,老家因柿子走紅后,他們又回到村裡做起柿子生意……
“當地群眾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直接接觸游客的人,有時候可能硬件有欠缺,但是服務和體驗讓游客滿意了,就有可能還有第二次、第三次。”牟立岳表示。
在岩頭鎮紅星社區,黨委副書記胡江川也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紅十三軍根據地就在我們這,加上黨校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每年的客流量很多,但是留不住人,村裡農產品很豐富,村民也有零零散散地擺些小攤賣貨,但是反映過來都不成氣候。”
他的想法是,周邊缺乏拉長游客駐留時間的集市、特色街,既能讓有意願的村民入駐銷售農特產,也可以避免市場無序,讓紅色旅游更加多元化。
“素面、板栗、楊梅、甌柑、獼猴桃……我們這農產品多的是,雖然在基礎設施上還沒有優勢,但大家如果能擰成一股繩好好推廣下,游客不見得不會買單。”胡江川說著,身后晾晒的素面在陽光下躺成了一排排“8”字,團團的雪白與秋波盈盈的江川對應,那個理想中的答案還在這裡實踐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