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

余聞榮
2023年04月01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剔犀三層漆盒。
福州市博物館供圖

  漆樹是植物,其樹液,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漆,或曰生漆,經加工提煉,即為熟漆,又稱“大漆”。到了現代,各種化學合成涂料也被混稱為漆,“大漆”反而被加以“土漆”之名。事實上,通過考古,中國乃至世界用漆的歷史一直在提前。考古工作者在余姚井頭山遺址的兩件木器表面上發現了人工漆的涂層,而位於浙江杭州的跨湖橋遺址發現了世界上較早的漆器——漆弓。約8000年前的跨湖橋先民,已懂得利用漆樹汁液所具有的自然固化結膜特性,通過髹涂弓身表面,使其質地光潔又防水,色澤美觀而持久。余姚的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約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足見漆與古人生活之密切。

  史料有載:“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傳說舜禪讓天下於禹,禹所做的祭器外面髹黑漆,裡面以紅漆描繪。這些傳說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陸續出土的漆器中得到了印証。漆鼓、漆觚的發現,顯示出漆器在早期禮樂文明中的地位。

  隨著歷史的發展,漆器工藝屢有創新。工匠們用竹、木、金屬、陶乃至皮革、麻布、紙等材料制作成漆器的胎體,在胎體上髹漆,並用各種珍貴的材料和巧妙的手法加以裝飾。漢代拓土開邊,國力強盛,之后,漆藝亦達到高峰。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漆繪巨棺到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列女屏風,這些文物展現了漆藝的輝煌成就。

  唐宋之際,漆藝風格發生變化,追求“素以為絢”。素髹是宋代漆藝的時尚,是宋代人文精神的一種象征,單純但不單調,高分子結構的天然漆經過人工無數次的髹飾和推光,產生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及觸感。厚重、幽深、靜謐、古朴、含蓄、蘊潤、毫光、內斂……文人的審美情趣,通過這些修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

  明至清初,民風尚巧,此時,漆藝中的雕鏤鑲嵌達到高峰。乾隆初期,國力強盛,為宮廷工藝美術的空前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在眾多工藝門類中,宮廷所用漆器制作呈現繁榮景象。

  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是中國最早的漆藝專著,記載的漆工藝表現技法多達497種。楊明在序言中用“堅牢其質,光彩其文”形容漆的品格,讓人想起孔子所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漆善於和任何材質相結合:竹、木、麻、棉、絲、紙、皮、石、陶瓷、金屬、琉璃……不擇精粗,不揀榮枯,所謂“有髹無類”。而且凡經大漆髹飾之器,無不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大漆固化后,愈磨愈亮,耐熱耐濕、耐酸耐鹼,透出由內而外的溫潤光澤,仿佛新一輪生命的開始。於是,我們明白,為何我們的祖先會如此愛漆。

  在中國工藝美術館的“文脈華滋——中國工藝美術基本陳列展”中,作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中富有特色、重要的構成部分,歷代的中國漆藝都有充分的展示。近代以來,因其取材方便、技藝豐富、裝飾性和實用性強,漆藝更成為人們美化生活、藝術表達的重要方式。手藝人一直在繼承傳統工藝時存長去短、推陳出新,開拓出漆藝新的領域,如雕漆、脫胎漆器、點螺鑲嵌技法、漆畫等。材料、觀念、生產等方面的更新,求實用與審美的和諧,這正是中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1日 07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